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按《廬山通志山紀》,「廬山據江湖之會,其脈來自高梁, 白藤迤邐走東北,三面阻水,其西乃大陸,群山所奔 湊也。」其支南行三數十里,盡乎鄱湖之氾,南康郡之 所負也。西南行者,盡乎吳城;其東北行三數十里,盡 乎南湖。觜其折而西,則盡乎湓浦,九江郡之所居也。 蜿蜒蟬連,指列條敷綿亙垂五百里,實湓城星渚之 奧區,《洪州》諸郡下流之屏障。

伏滔《遊廬山序》云:「廬山者,江陽之名嶽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亙數百里。」 遠公《廬山記》云:「其山大嶺,凡有七重,圓基周迴垂五百里」 ,平敞之《原山圖》云:「周四百餘里。」 周景式《記》云:「廬山高七千六百丈。」 《南康舊志》云:「高七千三百六十丈。」 王禕《六老堂記》云:「其陰土燥石枯,岡阜並出,以扼大江東來之勢,是為九江。其陽千」 巖萬壑,土木秀潤,是為南康。舊《志》云:「山脈自衡山東行,過分寧,為白藤、高梁。又東北至圓通,為廬山。」 《山疏》云:「廬嶽峰巒,橫潰四出,岧嶢寥廓,各為尊高,不相揖拱,異於武當、泰華諸名嶽。」

崇巖峻壁,奇標殊狀,亞於《五嶽》。

伏滔《廬山序》云:「重嶺桀嶧,仰插雲日,平敞之原。」 《山圖》云:「懷靈抱異,苞諸仙跡。」 晉湛方《廬山神仙詩序》云:「崇標峻極,辰光隔輝。幽澗澄清,積深百仞。阻絕重險,非人跡之所遊。窈窕沖融,常含霞而貯氣。」 真可謂神明之區域,列真之苑囿矣。張野《廬山記》云:「天將雨,則有白雲起,或冠峰巔,或亙中嶺,謂之山帶,不出三日必雨。」 宋支曇諦《廬山賦》云:「南面巍崛,北背迢遰。懸瀑分流以飛湍,七嶺重標而疊勢。映以竹柏,蔚以怪松。縈以三湖,帶以九江。嗟四物之蕭爽,森獨秀於元冬。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衝。峭門百尋,峻閣千仞。香爐吐雲以像煙,甘泉湧瀑而先潤。」 梁元帝《廬山碑序》云:「廬山者,雖林石異勢,而雲霞共色。」 長風夜作,則萬流俱響;晨鼯曉吟,則百嶺齊應。東瞻洪井,識曳帛之在茲;西望《石梁》,見指寶之可拾。

上有靈境,釋真之所治也,號稱「洞天福地。」

《茅君內傳》云:「大天之內有地中洞天三十六所,其八曰廬山名山靈詠真之天,周迴一千七百里。」 《九微志》云:「第四十九福地,虎溪,第六十九福地,廬山王長、趙昇二真人所理也。」 《謝顥碑》云:「匡俗修煉虎溪之上七百年,白日輕舉虎溪。由是為三十六福地之一。」 張華《博物志》云:「曹著傳其神自言姓徐,受封廬山。」

其秩祀始於元封,幽勝著於《太元》,祠廟盛於《開元》。

《衡山記》,黃帝以灊、霍二山為南嶽副。漢武帝南巡狩,以衡山遐遠,乃徙南嶽之祭於廬山灊山。元歐陽元《記》云:「廬山在江湖間,方之灊霍祝融,地非僻左,內方大別,山勢博大,然不載於《禹貢》,不見於《周官。職方氏書》,不列於五嶽十二鎮秩祭。至周中葉,始以匡氏兄弟得名。」 廬山涉漢,一見於《史記》。迨東晉末,山之南北,名剎迭興,遠公居東林,陶淵明居栗里,與陸脩靜輩日見稱述,然後廬山之勝,昭著人耳目矣。《慧遠年譜》云:「大元八年癸未,遠始來廬山。」 唐李玭《九天使者廟碑》云:「開元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詔廬山使者廟準五嶽真君廟例,抽德行道士五人,焚脩供養,置廟使內供奉,將使者真圖建立祠廟。」 《山疏》云:「廬山君故有廟,敕建則自唐明皇始。」

竟兩漢及晉,山皆隸柴桑縣。隋隸湓城縣。唐隸潯陽 縣。五代吳時隸德化縣,而以山南為星子鎮。宋太平 興國中,析星子鎮為縣,屬南康府,而廬山始隸二境。 今仍之。其東界吳章山,其西界康王坂,其南為星子, 其北為德化,以分治之云。

《登山路紀》「自南康府入山。」

南康府治北為「關帝廟」,廟為郡守薛所習建。

廟北為顏家山,離郡治北五里。

廟南為元帝宮、顏魯公祠。公貶吉州別駕時,嘗遊廬 山,愛其風土,遂買宅於此。孫顏翊,少孤,有志操,率子 弟三十人,受經白鹿洞,今祀于洞之先賢祠矣。 顏家山北二里,抵分路牌,自官道兩分,「一徑自白鹿 洞而走吳章山,一徑自羅漢寺走傅家橋,入王楊坂、 張家店。」

《分路牌》北十里至三峽橋,入棲賢谷,谷中有「棲賢寺。 過寺三里上王照嶺,一里至黃石港。」

「棲賢谷北上十五里,有歡喜亭在焉。越此三里,乃匡 廬絕頂也。」《山疏》云:「歡喜亭在太乙峰南崖上,面當鄱 蠡,縱目無涯,遊人到此,心曠神怡,故名歡喜。有老僧 玉明苦行,常采薇汲水,接濟往來。近時亦稱山中德 衲。直指許世昌見而嘉之,遂創庵建亭,以揚其志。」《薛 所習記》云:「由亭上三里,磴積巉集,路益奇險,捫藤攀」 蘿而躋,上有石劖「廬山第一峰」五字,在含鄱口。

自「《潯陽江》入山。」

潯陽江西南行四十里,抵雲峰寺,為廬山西道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