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3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目錄

 廬山部彙考二

  考

山川典第一百三十八卷

廬山部彙考二

按:《廬山通志登山路紀》山南路,「自隘口東行至張公 嶺」

德安、星子之間,有地曰隘口。隘口者,匡南之西道也。 由廬阜、黃龍兩山之間,山對峙如門,初甚隘,過此則 豁然平疇,故謂之「隘口。」

隘口之東南為黃龍山。《真仙通鑑》云:「黃龍山坐廬山 之南,上有黃龍庵,仙人文女真跨黃龍昇天處也。」又 有文女真昇仙臺,女真名通慧,晉人。山西麓有通書 院。《山疏》云:星子人立院以祀陶靖節。山北麓有二池 水曰溫泉。《豫章古今記》云:「輔山下有二泉,其一常溫。」 溫泉之北,山多峻級,其中有三石洞。《山疏》云:「三石洞 在廬山西南隅,其一深不可測,人皆曰西風洞。」餘二 洞常有僧道居之。溫泉之上有淨慧寺,俗謂之靈湯 寺,今廢。溫泉之東有謝靈運繙經臺,臺廢址存溫泉 之北,其墟為栗里山。《疏》云:陶靖節故居為栗里。栗里 之北為虎爪崖,崖下有濯纓池,石劖「醉仙濯纓之池」 六字,池下有醉石。《南史》云:「淵明先生棄官歸,籃輿往 來廬山中,醉輒臥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跡及吐酒痕。 醉石谷中有館二,曰五柳館,曰歸去來館。」《陶集》註:「先 生居柴桑地。歲戊申,屬有回祿之變。其後年庚戌,徙 居南里之南村。」舊《志》:二館在縣之西北三十里陶故 宅。

醉石澗水南流,與溫泉合,逕砥柱石。《山疏》云:「『醉石在 濯纓池下,其旁有石,高三四尺,人稱為砥柱石』。周必 大《記》云:『砥柱石即醉石也。石有坳處,俗云陶公枕痕』。 嘗記前人題曰:『五字高吟水一瓢,廬山千古想風標。 至今門外青青柳,不為東風肯折腰』。」

其上有龜形山,《紀遊集》謂龜形山在紅花尖西南,石 劖「仙槎」二大字。

醉石觀,即歸去來館,然不知何時易館為觀,而主道 流,唐道士雷提嘗居之,其地有上觀場、下觀場。舊《志》 云:歸去來館在醉石澗東麓,今廢,有二荒址存焉,土 人謂之上觀場、下觀場。或曰上觀場即醉石觀,下觀 場即書堂。有碑刻歸去來,辭石劖「歸去來館」四大字, 并刻諸詩。

清風橋、栗里橋舊《志》云:繙經臺去溫泉不一里許,其 南有清風橋。李循義更名柴桑橋,又曰即栗里橋。 主簿山、胡郎廟山《疏》云:主簿山在胡郎廟南。上 沙溪、龍溪,《舊志》:龍溪水出黃龍山下,其山秀聳蜿蜒, 周五十里。相傳廣明中有黃龍見山,溪同時得名。又 《兩崖讖》云:「三爪踏三溪。」謂沙溪、龍溪、豬溪。

「青霞觀」即「黃龍觀。」

沙溪水與溫泉水合而入德安。虎爪崖之東北為般 若峰,俗謂之「紅花尖。」

般若峰之下,有董奉杏林。《舊志》云:「董奉館即董真人 種杏處。」杏林上石劖「仙槎」二字。又有水經杏林而出, 曰杏林源。《山疏》云:其源逕栗里橋、心遠亭,橋側有碑, 刻《歸去來辭》。

般若之側有水曰香泉。其東北為耶舍塔之基,其峰 巔有舍利塔。王禕《廬山記》云:「釋氏書云:佛滅度後所 遺舍利八萬四千,散在人世龍宮,皆貯金瓶寶篋,建 塔藏焉。」東晉時,佛馱耶舍自西域來,奉佛舍利,建塔 於此,即八萬四千之一也。塔高數丈,範鐵為之,基固 以石,峰峭峻,鐵石重,人力不可施,皆運神通力致之, 俗呼為耶舍塔。塔之西南有三將軍洞,有溪曰靈溪, 有觀曰靈溪觀。《真仙通鑑》云:「秦時有武士十三人,棄 官南遊求仙,既至廬山,其十人者又去之豫章,惟唐 健威、李德殳、宋刁雲三人者,隱此洞中,後仙去。」一夕 雷雨,洞前山石裂成二溪,因建觀以祀三人。觀旁有 智常禪師靜室基。

南澗上有藏六庵。應庵曇華禪師題藏六庵詩云:「要 聽少林無孔笛,從來多是逆風吹。」今廢。其山巔有芝 庵,主隱居旃檀庵,可道人洞。洞之北,上有金輪庵。舊 《志》:金輪峰有耶舍塔,西北合肥行如禪師居之,嗣法 天童。洞之東為觀音巖,巖有風穴,常有大風自穴而 出,敗民田禾冶鐵,為觀音相鎮之。相傳動相,則其風 大作云。

其南有馬尾水一滴泉。又南為金輪第一峰。第一峰 者,山形如輪,故云。宋人《送僧還歸宗寺》詩云:「占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