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道子不能作天女,戲贈詩曰:「不知水宿分風浦,何異 秋眠惜竹軒。聞道詩詞妙天下,廬山對眼可無言。」少 游贊曰:「竺儀華夢,瘴面囚首。口雖不言,十分似九。應 笑蔭覆大千,作獅子吼,不如博取妙喜,似陶家手。」既 寤,嘗自書之。其像真蹟,後落雷州天寧寺。

宮亭湖側為神林浦。《南康志》云:「神林浦即神林湖,在 郡東五里。」

浦之東五里為蝦蟆溝,其上有蝦蟆石。《山疏》云:「蝦蟆 石去郡十里,俗呼為蟆頭。」

令公廟,《山疏》云:「廟內皆祀水府神。」

其上有山,曰「定山。」

五老峰,坡陀南下,如頓萬馬,忽突起一山,而四山環 之,是為後屏山。其下為白鹿洞書院。《洞志》云:「白鹿洞 者,唐李渤讀書處也。」初,貞元中,渤與兄涉俱隱廬山, 而渤養一白鹿,甚馴行,常以之自隨,人因稱為白鹿 先生,而謂其所居曰白鹿洞。寶曆中,渤為江州刺史, 即所隱地創臺榭以張其事,而白鹿洞遂盛聞於人 矣。其後唐末兵亂,郡學校廢壞,高雅之士往往讀書 講藝其中。南唐昇元中,始建為學,置田聚徒,以國子 監《九經》李善道為洞主,名曰「廬山國學」,四方之士,受 業而歸,出為世用,名績彰顯甚眾矣。宋初,因置為書 院,益拓而大之,與睢陽、石鼓、嶽麓三書院並名於天 下。當時學徒常數十百人。太平興國丁丑,從知江州 周述請,賜國子監印本《九經》,驛送至洞,後又官其洞 主。明起為褒信縣簿。歲壬午,始置南康軍并學,而洞 乃屬南康。咸平壬寅,猶詔有司修繕。然自有南康學, 而洞事浸浸墜矣。祥符初,直史館孫冕以年老乞致 仕,願得白鹿洞故址歸老,詔許之。歸,未至洞而卒。祥 符中,冕子比部郎中琛,即洞旁築室十數楹,榜曰「白 鹿洞書堂」,俾子弟講習,四方有來學者,輒餼食之,以 此著聞於時。當塗郭祥正為記勒石。其後兵亂,室焚, 記石徙天慶觀。其後天慶觀亦焚,記石遂燬不存。淳 熙己亥,朱晦翁來守南康,甫至,即檄教授楊大法、司 戶毛某看詳,既又躬至鹿洞周覽之,悉得其可修舉 狀,因具上尚書省,言:「鹿洞乃昔賢嘉遁之地,先朝嘗 即以養士,德意甚厚,而一廢遂不復振,為吏者不得 不任其責。且所建立,僅小屋十數楹,纔足不泯沒,計 亦不至勞費。請檢會太平興國中節奉指揮,送本軍 為法守,不使至湮沒。」其後又劄上尚書并丞相,言:「願 得比祠官例,為白鹿洞主,假之稍廩,使得」終與諸生 講習其中,猶愈於崇奉別教,香火無事而食也。其後 又具疏,請依嶽麓書院例,賜「白鹿洞書院」額,并給賜 高宗御書石經及九經疏、《論語》《孟子》等書,皆格不行。 當是時,朝野哅哅,傳以為怪。其後晦翁遷浙東提舉, 入奏對延和殿,具言:「白鹿洞書院,太宗、真宗造士之 意甚深,非下吏淺識所可窺測。今老佛之宮布滿天 下,大都逾百,小邑亦不下數十,而公私增益,勢猶未 已。至於學校,則一郡一邑僅置一區,附郭之縣又不 復有盛衰,多寡相懸如此。有司者不此之正,而反疑 臣之請,何也?夫無御額賜書,為流俗所輕,廢壞無日, 非陛下所以丕揚前烈、嘉惠斯文之盛心也。臣謹昧 死請。」於是孝宗始允可之。元末兵廢,明正統中,南康 守翟溥福乃始得其遺址於榛莽中而振起之,書院 由是復興。其後御史陳銓,提學僉事李齡,副事蘇葵、 邵寶、蔡清、李夢陽,知府劉定昌、袁懋貞、王養正、徐士 儀相繼修,於是書院常新。書院有禮聖殿、明倫堂、宗 儒祠、先賢祠、忠節祠、文會堂、朋來亭、白鹿洞、劖石先 賢書院、白鹿勝洞在洞側,洞上有思賢臺。又「白鹿洞 天」四大字,何遷書。諸刻甚富,不繁錄。

有水自凌雲峰來,逕書院東流出峽為貫道溪。書院 之西有釣臺石、釣臺亭,又西有漱石。書院之前有卓 爾山,其巔有高美亭,其西有大意亭,西南有鹿眠場, 東有洗心橋,又東有勘書臺、獨對亭,又上有好我亭, 臺西有聖澤泉。臺東有小三峽,峽口有枕流橋,橋北 有迴流山,山巔有六合亭,山東有流芳橋,又東有溪 口橋,益東五里所有白鹿源觀音橋,橋北有石華表。 其廩士有洞田,散在星子及他縣,凡二十七頃六十 八畝有奇。

白鹿洞有七姑廟、烈女廟。《山疏》云:「七姑者,李渤之女 也,葢烈而死,鄉人以廟祀之。」 洞之東北三里許,有巨石整削者,名「聖壽無疆石。」《山 疏》云:「石在華嚴寺側,即華葢石。」周濂溪有《題詠石劖 朱文公風雩》二大字。舊志云:「五老峰下有石劖,宋周 惇頤撰《聖壽無疆頌》。」華蓋石正當五老峰面,其石高 丈餘,上可坐百人。

「聖壽無疆。」石北去數武,有劉軻精舍。《山疏》云:「精舍即 軻為僧時建,久廢,其基亦不知所在。」按《摭言》:「軻為僧 時,嘗葬遺骸,其夜夢一書生來謝,與之三雞卵,軻嚼 一而吞二,後遂精儒術,與吳武陵並以史才直史館, 韓愈欲為之贊,會貶去不杲。」按,劉軻《上座主書》云:「軻 本沛上耕人,代儒業,為農人家。天寶末,流離於邊,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