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59

此页尚未校对

泊黃泥洑。風止,過泊漳㲼口。頃之,風稍息,行數里,浪 勢未平,家人輩驚怖,復掛颿回漳㲼。「昨日若遇此天 氣,則少留落星,再遊廬山矣。」

廬山後錄          前人

十月乙未朔,壬子,次南康軍,水殊未落,入泊寨中。癸 丑,欲遊廬山,值大雨。乙卯拂旦,出西門,過開先路口 數里,由別徑入簡寂觀,宋陸靜修故居也。其旁有嶽 廟,守者云:先生煉丹井已過。回步訪之,深三尺,在田 間酌訖,乃至觀中。《陳賢良記》云:「觀在白雲峰下,其間 一峰獨秀曰紫霄,其北又有屏風山,其前一里有雞」 籠山,觀門有朝真閣,殿前有先生醮石,亦名禮斗石。 道藏石刻銅天尊像。石磬。白雲樓西澗懸瀑落於廡 前,甜苦筍間,歲一生,相傳先生手種者,邂逅章績,與 之同過。《度仙橋,記》云:許堅聯衣石澗中問道士,則云: 「沙石湮埋久矣。」進觀連理樹,次至先天觀,次至祥符 觀,舊名靈溪,《記》云:「三武士嘗棲溪側」,漢武賜名,齊朝 修創,南唐重修。今石衢甚廣,而屋宇極不振。自此數 百步,即歸宗禪寺,樅老來迎,飯而後行。道中有三將 軍別祠,即所謂「三武士」,其名曰唐建威李德及、宋刁 雲正廟。自歸宗登山,纔里餘。又其上八里,則紫霄峰。 峰頂有鐵浮圖,九級藏舍利,遠望如枯木。而晉梵僧 耶舍亦有墳在其衢。又三里有謝景先草堂,乃杏林 故地,天氣未佳,且無向導,不果遍遊杏林者。後漢董 奉活人疾,不取貲使愈者,人植杏五株。然奉自有太 乙觀,在山北,或曰:杏林在此,而上昇太乙觀耳。《記》又 言:歸宗後峰半右石室中有夏禹刻字,僅百餘人,無 復至者。過歸宗,望紫霄峰,亦有瀑布。行官道約三里, 入小路,訪栗里,求醉石。土人直云:「此去有陶公,無栗 里也。」屈曲行三里,遇數道人草庵背有崖古潤,醉石 在焉。仰視飛瀑,披大石而下,甚為奇觀。石有坳處,俗 云陶公枕痕也,又指若虎跡者,其說尤荒唐。嘗記前 人題詩云:「五字高吟酒一瓢,廬山千古想風標。至今 門外青青柳,不為東風肯折腰。」惜乎不記「其姓名,餘 具記中。」久之,復出官道,訪謝康樂經臺。或曰:地屬皇 甫道人已樊之矣。次至黃龍靈湯院,敗落特甚,而湯 泉固自若。或題東坡和可遵絕句於壁間。又十五里, 落路數百步,至康王景德觀,對天柱峰,倚凌雲峰,兵 火後草創。其西有四庵一院,相去不遠,而《記》中無所 取,故不往。夜宿山月軒,下臨大溪,簾水所注也,終夜 如大風聲。丙辰早,同道士喬大和渡溪入谷,五里至 舊觀基,今為菜圃。又半里,至龍泉院,破屋數間而已。 又十里,至董氏茅屋,蔬食畢,望簾而進。此陸羽《茶經》 第一水也。熙寧元年七月夏倚所記,信而有徵。再過 石磴,路甚危,蓋鳥道緣崖,其下即澗壑,又草木蒙密, 須盡芟去,乃能徐步耳。倚所謂平石可坐數人者,正 與簾對,過此則大石散亂不可行。予跳躍其間,從者 皆驚逼簾,濺沫噴人如霧雨,毛髮凜然。水束於石峽, 勢猶未廣。既而散布𣻳瀉,雖冬深水縮,猶為十餘泒。 聞山後乃開先路,豈非與山半之瀑同源耶?谷中若 用兩壯士挾山轎,則可代步,然屨涉溪流,春夏「漲溢, 亦未易進也。今日予皆徒行,幸天氣晴和,歸路方有 微雨。」回至山月軒,道士喬大和猶未飯,且言「嘗有雪 覆谷中,不知也。」去觀五里至荊林寺,是為山北江州 境。大風,人不能立。晡時至侯溪市,入圓通崇勝禪院, 古有侯氏,故以名溪,長老不在,首座祖勝,潼川人,可 與語。同過旻古佛塔,謁西堂修誼故人惟訥之兄也。 東塔廣福院相去二里,寒甚,不可往。步至磨院,風益 甚,或云:「寺前山中有風穴,故多風。」飯罷,登至樂亭,觀 李後主及昭惠后畫像,訪清音亭,兵火後偶餘此亭, 乃摧壞弗葺,惟石渠二百五十丈尚無恙。夜宿寺中。 丁巳早,謁圓通殿,會食於東軒。出門望馬耳石耳峰, 方出。昨夜疑大雪,今日天氣乃稍開。晴。過甘泉市,至 七里岡落路,飯廣福庵。庵泉水即石門澗也。同主僧 慧辨行百餘步,訪尊勝庵。下有大石,高數丈,長如之, 中若剸,裁可過二三人,謂之「石門。」相傳古有僧誦《尊 勝咒》而石開,遂以名庵。庵對仙步峰,又數十步至保 寧庵。三面皆山,其南石旌峰在焉。此三庵皆沿石門 澗激水碓,茶資其利。次度橋,上雙龍庵,雙龍謂錦繡 澗,及庵傍小澗,過此直上天池,凡十五里。或云兩旁 通謂之錦繡谷,蓋春時山花盛開,望之如錦繡云。山 路峻甚,每三四里輒為亭以憩,凡五亭。第一亭跨澗, 頗雄偉。行至半山,有處州道人草庵,在錦繡峰下,指 其旁以為竹林隱寺,遊人或聞鐘鼓聲。按《山記》云:「香 像岡北名阿那衝,內有寺,暮時聞鐘梵,而寺隱不見。 其旁半里有羅漢巖,亦阿那寺之類,而近世誤謂之 竹林耳。」由道人庵而上,路愈峻,每數十步即回視江 淮,無遁形者。過第四亭,有大石凌虛而出,可坐數十 人,百千里略無障蔽。平視一峰,上有巧石亭。午至天 池禪院,雖鑿二沼,其涸可待,所謂天池,今不可到,號 曰「龍潭。」在鐵船峰下,亦有黑龍潭,祈雨則至焉。長老 不在,同首座道徹登文殊亭,下視鐵船峰,望石門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