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69

此页尚未校对

窺其所以然也。或云觀南諸山,即其詩所謂「悠然見 南山」者也。其傍居民多陶姓,云是靖節後。又數里為 簡寂觀,觀亦廢。簡寂者,陸修靜諡。慧遠法師之結白 蓮社也,同社者十八人,陶靖節、陸修靜皆與焉。遠公 居東林,在廬山北,靖節、修靜常訪之。東林之近有虎 溪,遠誓不過溪,或過溪,虎輒鳴。及送二人,不覺過虎 溪,皆大笑。世故相傳為《三笑圖》。或曰:「慧遠卒於晉義 熙十二年丙辰,年八十三。修靜歿於宋元徽五年丙 辰,年七十二。丙辰相去六十載。」推而上之,修靜義熙 四年丁未,慧遠亡時,修靜纔十歲爾。至宋元嘉末,修 靜始來廬山,時遠公亡且三十餘年,靖節死亦二十 餘年矣,安取所謂「三笑乎?」或曰:「晉蓋有兩修靜也。」又 循山下西北行,未至郡治二十里,為歸宗寺,在金輪 峰下。山勢方凝,忽石峰從山腰拔起,如卓筆,高與山 齊。峰頂有舍利塔,俗呼為耶舍塔。釋氏書云:佛滅度 後所遺舍利八萬四千,散在人世龍宮,皆貯以金瓶 寶篋,建塔藏焉。東晉時,耶舍尊者自西域奉舍利來, 八萬四千之一也,於此建塔,塔範鐵為之,外包以石, 峰峭峻,鐵石重,人力不可施,皆運神通力致之,俗故 呼為耶舍塔。耶舍之去逕,上紫霄峰,紫霄又在金輪 東也。寺相傳為右軍故宅,有池水色黑,曰:「墨池」,羲之 所洗墨也,豈信然耶?今臨川郡城東有墨池,曾南豐 曾為《記》,蓋深疑之,以謂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 極東方,出滄海,以娛意於山水間,豈其徜徉肆恣,而 又嘗自休於此耶?」余謂以彼之可疑,則此之不足信, 非耶?宋元豐間,真淨文禪師住歸宗時,濂溪周先生 自南康歸老九江,上黃太史力勸先生與之遊,以故 先生數至歸宗,因結青松社,若以踵白蓮社者。又名 寺左之溪曰「鸞溪」,以擬「虎溪」,其事為釋氏所傳,亦廢, 故基為樹所蒙蔽,不可入。予徘徊鸞溪上甚久,日已 暮,遂復行數里,宿開先寺,明日乃還。

遊棲賢院觀三峽橋記     前人

五老峰,於廬山為西面,即郡治。北望峰如屏障,蔽其 後。違郡治北行二十里,轉五老峰,東入巖谷中,棲賢 寺在焉。余舊讀蘇次公《棲賢寺僧堂記》云:「棲賢谷中 多大石,岌嶪相向。水行石間,其聲如雷霆,如千乘車, 行者振掉不能自持,雖三峽之險不過也。故其橋曰 三峽。度橋而東,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練,橫觸巨石,匯」 為大車輪,流轉洶湧,窮水之變。寺據其上,右倚石壁, 左俯流水,石壁之址,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於簷 上,每大風雨至,堂中之人疑將壓焉。問於習廬山者, 曰:「雖茲山之勝,棲賢蓋以一二數矣。」又聞蘇長公云: 「廬山奇勝處不可勝紀,獨開先漱玉亭、棲賢三峽橋 為二勝。」棲賢寺於是廢已久。有僧曰惟賢,頗通世間 法。余謀於府僚,俾之住棲賢。賢曰:「候吾結屋山中,中 元公當來遊也。」七月望,賢使來告曰:「屋幸完,可遊矣。」 明日,即偕呂侯、葛君往。時暑甚,輿夫渴,屢從道傍石 坎中掬水至谷口,日卓午矣。未至橋十許,步石巖下, 觀陸羽泉。乃至橋上,俯視澗底,亡慮百千尺。或云:以 瓶貯水五升許,從瓶嘴中瀉水,縷縷下注,瓶竭,水乃 注澗底。欲試之不果。又云:「橋魯班造。」蓋謂堅緻壯奇, 惟班乃能造耳,非謂真造於班也。距橋北十許丈,有 大石方整,狀如棺,橫亙澗底。相傳嘗有孽蛟從谷中 出,水怒湧,勢將壞橋。時主僧有道行,叱神挽此石扼 之,蛟遂退,橋得不壞。過橋北轉行百許步,澗水至是 匯為深潭,有龍蟄焉。蘇長公詩所謂「玉淵神龍」近即 指此也。又相傳昔寺僧嘗浸甑潭上,俄失所在。後有 人從湖南來云:「甑從洞庭湖上出。甑上有棲賢寺」字 可驗。故知此潭下通湖南也。此其言皆誑誕不足信。 已乃徑造賢公新屋下,法堂故址也。至是五老峰乃 截然左出,顧寺在峰後,日方熾,忽雲從谷「中起,俄頃, 雨已至,有風南來,雨復旋散,日光穿雲,斜照山上,巖 谷石濕,芒采相射,宛然金芙蓉也。明日,謁赤眼禪師 塔,塔距寺北行又十許里,巖谷深絕處也。棲賢寺,實 禪師所創道場。」余辭與葛令先歸,而呂侯乃獨留賢。 請余重書《蘇次公僧堂記》,余謝不善書,又欲余和長 公詩,余謝不工詩,則題遊「山歲月、氏名遺之,以附昔 賢故事。」按次公以元豐三年夏六月來遊,時謫官往 高安,而長公至此則七年六月時自黃移汝,送子邁 赴饒之德興尉云。

開先寺觀瀑布記       前人

廬山南北瀑布以十數,獨開先寺最勝。開先瀑布有 二,其一曰馬尾泉,其一在馬尾泉,東出自雙劍、香爐 兩峰間,為尤勝。或曰:「瀑水之源,昔人未有窮之者。」或 曰:「水出山絕頂,衝激入深洞,西入康王谷,為水簾,東 出香爐峰,則為瀑布也。」十一月十八日日南至,余約 郡守呂侯,肩輿十數里至開先主僧《志一作丈室未》 成。邀坐茅屋中,乃訪漱玉亭,卻至龍潭石峽口。由寺 至亭,可二百步許,由亭至峽口,僅數十步。蓋自遠觀 之,瀑布出自兩峰間,如瀉天半。由近而觀,則二瀑下 注,匯為重潭。潭水出石峽,乃為溪。循山足東流,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