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在耳,而靈驗不改。」

《廬山舊志》:唐元和中,盜殺丞相武元衡。白居易時為 贊善大夫,上言「此自古所未有之變,宜速追捕,期必 得以雪國恥。」當道者惡其出位,謫為江州司馬。常來 廬山,愛山奇勝,遂卜隱焉。

唐熙怡大師居廬山,不食粟,啜柏飲水,三十餘年。後 住東林寺。許堯佐《塔記》云:「熙怡大師,體識深靜,風度 端敏。受具戒于南嶽,敷律範於東林,常趺坐一室,而 四方學者,差肩繼踵,發此柔軟,納其皈依,嘉言玉振, 微文冰釋,崇德雅美,臨壇持法,垂五十年。至德初,隸 東林寺,居耶舍塔院。大曆五年,躋五老峰,望彭蠡,臨」 瀑布,乃構凌雲精室,為經行之地。旁引泉竇以滌塵 垢,近躡松壑以求清涼。然趨風望景,攀危輦重,翼如 而至者,難以數計。貞元中,歸東林戒壇院。十二年七 月,召門弟子曰:「吾隨化還,須臾寂滅。大師常與故太 師魯國顏公真卿、故丞相天水趙公憬、故鄭滑節度 使兼御史大夫范陽盧公群、今吏部」侍郎弘農楊公 於陵,為參禪之侶,幽鍵洞發,元言兩得。

《廬山疏》:唐道乙禪師來廬山,居凌霄洞三年,後居吳 章山東南石洞,久之他徙。初祖達摩東來,直指明心 之教,止授一人,謂之「單傳。」至六祖慧能而傳始廣。能 再傳至道乙,與希遷,傳益廣。乙之弟子入室者一百 三十二人。

《五燈會元》:「唐先天元年,道明禪師得六祖慧能,開發 了悟本性,即往廬山隱焉。」

《傳燈錄》:「香嚴閑禪師初事百丈海,以辨博聞,海未有 以鞭辟之也。及海死,閑去依溈山佑,溈山業已先知 之矣。甫入門,即斥其辨博通敏者,以為意想見解,皆 業識所為,生死根本,逆杜其口,不使置一辭。然後以 父母未生身時事微詰之,閑無以應。歸而遍索其生 平所習文字,亦無一言可酬對者。閑大沮,屢祈溈山」 言,溈山固拒不與之。言閑既不得溈山言,又自求之 不得,展轉無所依,益大疑不自釋,乃涕泣辭溈山去, 止南陽念佛,自分絕望於禪道矣。他日嘗自芟草擲 瓦礫,擊竹有聲,忽大悟,遽歸禮溈山,溈山始首。之。 後入廬山,住寶巖寺。

《廬山疏》:赤眼常住歸宗,先結廬於黃石崖。《劉軻記》云: 「庚辰歲,山客劉軻採拾怪異,自麓至頂,卻下半里餘, 次於黃石崖。崖中有棲禪子,不知其幾臘,乃頤其輕 重,頗見其宅心之地。乃問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毫 髮我植,今環人臂,烏飛兔走,吾後何齒矧!卯戌之昏 旦,霜炎之凍炙,生落之榮顇,去留之沿沂。雖云云自 彼,而於我蔑如也』。」於戲!向非巖房峭絕孤峙,則人境 兩失其宜也,復何言哉?觀乎煙雲雜乎履舄,嵐靄生 于襟袖,群形浩擾,併入眸子。每至煙雨初霽,山光澄 練,泠泠仙語,如在耳右。況又聳凌競上,冥冥焉知不 能與洪崖接袂,浮丘連駕,盈縮造化,吐納灝氣,絕慚 容於厚面,遠喧卑之臊穢。時乎不得而然者,蓋鉤也, 餌也。名為利鉤,利為名餌,吞鉤食餌,手足羈鎖,彼焉 得跳躍於此乎?夫禪子脫去桎梏,四支宣展,動與雲 無,心靜將石何幾?物我一致,端邪徑塞,僕所謂非斯 人不能住斯境也。禪師宜春人,俗姓劉,名常,潯人以 師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巖名云。

《雲溪友議》:唐僧靈徹住廬山,與韋丹為忘形友。丹為 江西觀察使,以詩寄徹曰:「王事紛紛無暇日,浮生冉 冉只如雲。已為平子歸休計,五老峰前必共君。」徹酬 詩曰:「年老心閒無俗慮,麻衣草坐亦容身。相逢盡道 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

《雞距集》:韋丹與靈徹唱和詩什頗多。韋序曰:「徹公近 以《匡廬》七韻見寄,皆麗絕於文圃。」七韻者,蓮花峰、石 鏡、虎跑泉、聰明泉、白鹿洞、鐵船峰、康山廟也。

徹《寄包侍御》詩云:「古殿山陰花木春,池邊趺石一閒 身。誰能伴我焚香坐,共作廬峰二十人。」權德輿《酬徹 上人》詩:「蓮花出水地無塵,中有南宗了義人。已取貝 多翻半字,還將陽燄論三身。碧雲飛處詩偏麗,白月 圖時性本真。更喜開緘消熱腦,西方社裏舊相親。」 《宋史周敦頤傳》:「敦頤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 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劉恕傳》:「恕字道源,筠州人。父渙,字凝之,為潁上令。以 剛直不能事上官,棄去,家於廬山之陽,時年五十。歐 陽修與渙同年進士也,高其節,作《廬山高詩》以美之。 渙居廬山三十餘年,環堵蕭然,饘粥以為食,而遊心 塵垢之外,超然無戚戚之意,以壽終。」

《李常傳》:「常字公擇,南康建昌人。少讀書廬山白石僧 舍,既擢第,留所抄書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 《黃幹傳》:幹再命知安慶,不就。入廬山,訪其友李燔、陳 宓,相與盤旋玉淵三峽間,俛仰其師舊跡,講乾坤二 卦於白鹿書院,山南北之士皆來集。未幾,召赴行在。 宋祥符六年,廬山崇聖院生芝九本,知軍州王文震 以獻。

《廬山記》宋陳舜俞字令舉,浙之嘉禾人,為屯田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