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部彙考
《禹貢》之大別
大別山在今湖廣漢陽府城東北半里,漢江之右,一 名「翼際山」,一名「魯山。」
大別山圖
考
按:《書經夏書禹貢》內方「至于大別。」〈傳〉「大別」,山名,在荊 州,漢水所經。〈疏〉《地理志》無大別,鄭元云:「大別在廬江 安豐縣。」杜預解《春秋》云「大別闕」,不知何處。或曰:「大別 在安豐縣西南。《左傳》云:『吳既與楚夾漢,然後楚乃濟 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然則二別近漢之名,無緣 得在安豐縣。如預所言,雖不知其處,要與內方相接。 漢水所經,必在荊州界也。〈蔡傳〉《左傳》:吳與楚戰,楚濟漢 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蓋近漢之山。今漢陽軍漢陽 縣北大別山是也。《地志》《水經》云「在安豐」者,非是。此南 條江漢北境之山也。
按:《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大別山在廬江安豐縣 西南。
《沔水》又南至江夏沙羨縣北,南入于江。〈注〉庾仲雍曰: 「夏口,一曰沔口矣。」《尚書禹貢》云:「漢水南至大別入江。」 《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師伐郢,楚子常濟漢而陳,自 小別至于大別,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別,漢東山 名也,在安豐縣南。」杜預《釋地》曰:「二別近漢之名,無緣 乃在安豐也。」按《地說》言「漢水東行觸大別之陂,南與 江合。」則與《尚書》杜預相符,但今不知所是矣。
江水左則巴水注之。〈注〉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即大 別山也。與決水同出一山,故世謂之「分水山」,亦或曰 「巴山。」南歷蠻中,吳時舊立屯於水側,引巴水以溉野。 又南逕巴水戍,南流注於江,謂之「巴口。」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淮南大別山在壽州霍山 縣,今安豐軍六安縣。《史記索隱》云:『在安豐縣』。薛氏曰: 『大別山在漢陽軍,亦曰甑山。《左傳》:『楚拒吳,濟漢而陳, 自小別至于大別。小別在汊川縣東南五十里。《禹貢》: 『導嶓冢,至于荊山,內方至于大別。近漢之山。今漢陽 軍漢陽縣東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帶溪水,一』』』」 名「魯山。」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漢陽軍大別山在沔陽縣東,一 名魯山《郡志》云:梁武帝築漢口城以守魯山,即今漢 陽軍城是也。史本《新經》云:「上有橫江將魯肅祠。」豈因 是而名山歟?梁武帝曰:「漢口不闊一里以前,道交至, 不若遣軍逼郢,吾自圍魯山以通漢沔。」使鄖城竟陵 之粟,方舟而下。
按《三才圖會》大別山圖考,大別山在漢陽府城東北, 漢江右,《禹貢》「至于大別」即此。三國南北之際,恆為必 爭之地。一名翼際山,一名魯山。舊有魯肅祠,因名。 關羽祠在大別山之右,其洞乃一巖穴,三國時蜀將 關羽嘗憩此,故名。旁有武安王廟,一名藏馬洞, 鎖穴在大別山陰。按《吳志董襲傳》云:「孫權征黃祖,祖 橫兩蒙」衝,挾守沔口,以栟閭大紲繫石為矴。晉晝《王 濬傳》云:「晉伐吳,吳人於積險要害處,皆以鐵鎖橫截 之,故名鎖穴。」今山陰二處有石穴俱存,即其繫鎖處 也。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大別山在漢陽府城東北半里, 漢江右,《禹貢》內方至于大別即此。一名翼際山。」 按《漢陽府志山川攷》,「大別山在府城東北半里,《禹貢》 導嶓冢,至于荊山,內方至于大別。」蔡氏註曰:「《左傳》吳 與楚戰,濟漢而陣,自小別至于大別,蓋近漢之山,今 漢陽軍漢陽縣北大別山是也。」地志《水經》云「在安豐 者,非。」大別,一名魯山,又名翼際桑欽。《水經》:江水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