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5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成幄,殆昔人所謂「別為一天」者,非耶?踰澗西,復緣山 行陰磴,苔蘚甚滑,可二三里。東向逆折而入,其門北 向。門內為道九曲,其八折有龍井五,左三右二,水極 寒澈,其欄檻皆極精良。右廊之陰有日月二池,二池 相距纔數尺,日池色綠,月池色緇,絕不類名字。金魚 可數百頭,出游甚適。正殿之左為玉像,殿像皆肖帝 形,高數寸,凡蒼玉、菜玉、碧玉各一,亦精緻,並元人遺 物。下折而左,出大門外,並山西行,下小谷,澗水出焉, 所謂「磨針澗」也。澗上有老姥祠。折而右行,過碑亭南 數百步,平聳如臺,陳希夷誦經處也,今號「誦經臺。」又 直下為凌虛巖,唐孫思邈、宋陳希夷嘗居焉。復從故 道折而西上百餘步,為自然庵。庵前右作小池,而橋 其上,金魚十數頭,聞人咳嗽聲,從橋下群起向客。其 頂為靈虛巖,險不可上。宮南二十里曰紫蓋峰,北有 巖,曰臥龍峰、桃源峰,皆幽勝。東二百步曰雲母巖,曰 楊仙巖,昔有楊先生者,仙去,故名。發五龍趨玉虛宮。 宮負展旗峰北,蓋遇真故址。西南五里曰回龍觀,其 山巒蜿蜒,若回顧然。西十五里曰關王廟,宮南二十 里有觀曰「八仙觀」,相傳八仙嘗過之遇真。東南行三 十里,至迎恩宮。宮在石板灘,當鄖、襄孔道。又十里至 均州,淨樂宮在焉。傳稱元帝生於淨樂之國,故宮之 勝,半於城中。其規模宏敞,雖謝《玉虛》,而佳麗過之。至 幡幄之垂,悉綴以玉,皆內降及藩國物也。宮左有紫 雲亭。出大東門,望江東岸,巨石屹屹,山麓昂聳如馬 首,平如几,高數十尺。其上有亭曰「滄浪亭」,可濯可詠, 可壺可弈,景絕似嚴瀨、釣臺。亭中下率江岸左行百 餘步,上有觀音閣。閣後有小石洞,洞廣步有半,甚森 爽。出閣道,拏舟順流,行六七里,抵龍山。山廣亙江口, 上有禹王廟一、玉皇閣一、臥龍亭一,下有三義廟一, 皆附宮可遊觀者。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武當山在襄陽府均州城南一 百二十里,一名太和,一名大嶽,元帝修真之處。」 按《襄陽府志山川攷》,「大嶽太和山在均州南二百里, 先名太和,一名仙室,一名大嶽,元帝昇真之處,謂非 元武不足以當之,故又名武當。嵩高之儲副,五嶽之 流輩,周迴八百餘里,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 五臺」五,井三,泉三,潭四,石三,天門三,洞天一福地,風 穴,雷洞,藥圃丹爐,霄館龍宮,慶雲彩霧,幽蘭青蕙,石 乳天花,勝跡不可勝紀。明永樂間,欽改今名。

石階山在太和山,一名「華嶽地肺。」

女思山,在太和山。漢來歙曾孫女,嫁為河內張德子 婦,隨夫還至此山,南望其父母,思慕而死,遂葬此山 焉。

「外朝山」在太和山後。

「天柱峰」,居七十二峰之上,高凌霄漢,俯視眾山皆卑 小。

「紫霄峰」在太和山下。

《蠟燭峰》,以形似,故名。

太子坡,在紫霄宮後,元帝為太子時,修真於此。 「白雲峰」,陳希夷修真於此。

「逍遙峰」,在清微宮南。

「五龍峰」中有靈湫,大旱不竭。

「紫炁峰」,在五龍宮西南。 「五老峰」,在紫霄宮南。

「疊字峰」,在五龍宮西南。

磨針澗,在太和山北,真武修煉未成,亟欲出山,至此 澗,忽遇老嫗操鐵杵磨石上,問磨此何為,曰:「為針耳。」 曰:「不亦難乎。」嫗曰:「功至自成。」真武大悟,卒得道,故名。 按《太和山志形勝攷》:武當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嶽,一 名仙室。中嶽佐命之山,應翼軫角亢分野,在均州之 南,周迴六百里,環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 嵩高之儲副,五嶽之流輩,唐虞柴望遍祀之地。七十 二福地之一。乾《兌》發源,盤亙萬里,周旋若地軸天關 之象。地勢雄偉,非元武不足以當之,因名曰「武當。」自 佑聖真君上昇之後,宮觀巍峨,神仙隱顯,歷代封崇, 不可枚舉。至元二十三年,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 真承應御前,充武當山都提點,奏奉「護持聖旨,累降 御香,願祈福,黑虎巡廊,烏鴉唱曉,實塵外之境也。」 金頂天柱峰,一名嵾嶺,高萬丈,居七十二峰之中,上 應三天。當翼軫之次,俯眺均州、鄧州、襄陽、房州千里 之地,晨夕見日月之昇降,常有彩雲密覆其巔。峰頂 東西長七尺,南北闊九尺,四圍皆石脊,如金銀之色。 地產異草,細葉延蔓,四時弗凋,其味頗辛。砌石為殿, 安奉元帝聖容。怪松數株,盤桓如龍蛇之狀,高不滿 丈許。以其上鄰霄漢,當罡風浩氣之所,靈烏瑞雀,飛 翔左右。下視群峰,有如丘垤朝頂,到此,骨凜毛寒。倘 或厲聲指顧,烈風雷雨立至。南峭壁下,有池如井,名 曰「天池。」北下石門三所,呼之曰「三天門」,皆插空萬仞。 昔元帝沖舉於此。元時有銅殿一,明永樂朝,以規制 弗稱,乃撤置於小蓮峰,改冶銅殿,飾以黃金,範元帝 金像於內。殿左右益以飛棧,為更衣二小室。殿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