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6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中軟浪疊砌而成,石脂注於泐隙,如亂「雲旋螺上覆, 忽若一鐘然,取象可種種,不獨鐘也。其溪可以盆舟 入,若蛇行,過此一重關,其中必有異。余輩膽薄,失此 靈境,悲夫!」起坐洞後平地上小飲。僧云:「新洞亦去此 不遠,蓋數年間偶崩出一石門,往瞰之,更大於此。其 石理亦相類,特昏黑」,須火炬而入,急令人縛炬數十, 各持杖往。至洞口,泉聲汩汨,亦有一溪以炬前。余等 相尾而入,有室有堂,佛大士及象馬犀兕之屬,種種 呈態。其流聲至深,入益厲,蓋繇此洞暗入前洞也。炬 盡而還,洞口石搖搖欲墜,殊可怖。其右即為桃花洞, 一洞皆水,惟亂石錯立水上,可步往。其中有門,水從 門中出。余曰:「桃花洞口,名不虛也。過此水竇,即避秦 人矣。極力蛇行而入,必得吾願。」乃去帽脫衣,以手據 水上,直趨竇中。文弱亦欲從晦之。諸公大呼曰:「毋往, 毋往!」余曰:「何哉?豈慮吾入而不復出耶?吾年已四十 餘,頭顱種種,視世味已如嚼蠟,若避秦人住此中,樂 不可支矣。莫吾阻也。」晦之曰:「子欣動而厭靜,今以一 舟,放浪江湖,有何不樂,一入其中,為避秦諸人留。或 強以仙妹相匹,花源雖廣,周迴不過數百里,他年迷 路,不復得出,有若桎鎖,空自悔耳。」余曰:「避秦人皆仙 伯也。凡仙人居山中者,去來自如,別有路可至上界 他方,豈真同血肉凡軀,可拘之一處者?」言已,復走入, 去穴不數步,而從人大呼曰:「有蛇,有蛇!」余始大駭,疾 趨還,恨靈仙之永隔,悲弱志之不厲,涕泗橫如而出。 至寺晚食,復步至前洞,見石竇中一小碑,上額篆唐 朝奉題靈巖字,有「分明便是桃源洞,不見溪中流落 花」語。餘書石者不悉記。余謂靈巖山不足觀,而其中 包藏靈怪,正如一朴茂人胸中含裹無窮麗藻耳。獨 寺中狼藉不堪住,夜坐殿前小飲,亦自成歡。

由桃源縣至漁仙洞紀程    龍膺

由桃源西發為淥蘿溪。南岸峰巒繚繞,蔥蒨如屏,黛 綠空青,墮人眉睫,是為「淥蘿山。」歷伏波灘行十里為 淥蘿鋪。岸北浪花如沸漲,則勢益漰湱如卷雪然,是 曰「雪濤。」又有大小月汊二灘,在中洲南北。已。歷洞灘, 行十里為白馬渡,怪石臨江,蒼松拂澗,漸至靈境矣。 由渡入桃花洞,僅五里許為水溪。洞中巖壑幽深,泉 林窈窕,緋桃翠柳,方竹虯松,嶮峭谽谺,別一天地。歷 《石磴》數百級臻其巔,劈巖中扃白雲封之,鳴瀬琮琤, 瀦為方沼。中突兀一峰,卓庵供大士,巋然尊秀。腋擁 兩山,俯瞰諸峰,攢列如星,江流如帶,是其最勝處也。 逾水溪五里許,由水行為「白林洲」,山漸卻,又十里為 「固鄉」,則川原曠衍,阡陌連延,溪流亦平澗弗駛。又十 里為沙羅村,沿溪中流多漁梁,為舟楫患。過岸而南, 望見眾山騰躍出其一峰攲溪岸而末銳如甕。逼視 之,又如雞鶩草樹鬖鬖如毛,是為甕子峰,俗名「毛甕 云峰。」北岸皆石蟠亙水底,噴沫盤渦,浪勢澎湃,如廣 陵之濤。舟非群力牽挽不能上,群石或臥或立,潛伏 下流,皆前溪諸巖根爾。踰甕灘而上,歷倒水巖十二 峰,為「漁仙洞」,東距沙羅亦十里。

桃花洞天草序       江盈科

桃花洞天,《圖經》所稱「第三十六洞天外,別一洞天也。」 不佞家於洞天,蓋澹然無慕於世,而偶與世交在囂 煩之中,則時時憶洞天之景,可縷述云。方夫春風煽 和,溪水乍綠,仙葩爛漫,蒸為紅霞,流為落英,而不佞 與蘇、王諸君,泛輕舠白馬浪光之間,庶幾遇所謂問 津漁郎者與問答焉。逮夏而梅溪之濱,淥蘿之滸,青 莎千頃,翠竹萬竿,文禽戲而上下,黃鳥鳴而往來,則 相與披薰風,坐綠陰,陶陶然忘其日之如年也。至秋 而漳江、潯陽兩寺相映,皎月東山,澄波含璧,俯仰乾 坤,湛然玉壺。而吾儕乃拍肩執手,坐月中,調瑤琴,吹 洞簫,往往興發。丙夜不寐。未幾朔風告寒,萬卉凋謝, 而或黃雲黯澹,瓊花四飛。此中諸山「玲瓏,一水凝碧, 則又相與著綈袍,扶筇杖,出郭遨遊,問酒家所在,而 買醉壓寒,浩歌歸來。然則洞天之景,四序流易,吾人 乘而行樂,與景俱適,何非逍遙婆娑時,歟顧自分,屈 首受書,不能如瞿、黃諸君遊於無言之境」,時以其天 趣所會,發為文詞,誠不自知工與不工,而就今筐笥 所貯,要不可謂非洞天中來也。夫抉洞天之祕,真將 遺世獨立,羽化登仙,而乃以戔戔者當之,得無令瞿、 黃諸君掩口笑乎?然要於各適其適,則不佞與諸君 甘之矣。蘇王別有集,茲概及之,以著一時相聚之雅 云爾。

秦人洞說          前人

余過辰陽郡,太守屠田叔清,貞元詣人也。酒間問余 曰:「桃源秦人洞,果即曩者避秦之地乎?」余曰:「桃源之 標此洞,亦若黔中之二酉、吳門之姑蘇臺,皆愛禮存 羊,名是而實非也。」田叔曰:「淵明此記,或者以為寓言, 是耶非耶?」余曰:「當日漁郎實有此事,其所至之境,如 《記》稱『雞犬相聞,阡陌交通,實是仙界。蓋仙界者,不離』」 人世,不即人世,有無之間,真幻之際,緣合則不求詣 而自詣,漁郎之無心而至是也。緣盡則求詣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