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從隙中過,見石上樹如藤皮半存,青青自有葉, 望講經臺甚了然,遂不往。取舊路邊山而下,指隔山 上封寺,道有級趾,趾斜垂蟻影。遊人與雲遇於途,雲 不畏人,趾窮,坦然得寺,僧火於衲,客依於鑪。是時春 夏交候,有蟲無鳥,亭午弄旭,澹若夕照。由寺後上祝 融峰頂,新庵舊祠,仙往客來。四顧止有數人,數人止 各據一石。晴漾其裏,雲縫其外,上如海,下如天,幻冥 一色,心目無主。覺萬丈之下,漠漠送聲,極意形狀之, 轉不似譚子。顧周子語:「奇光難再得,願堅坐以待其 定。」周子許焉。久之雲動。有頃,後雲追前雲不及,遂失 隊。萬雲乘其罅,遶山左飛。飛盡日現,天地定位。下界 山爭以青翠供奉,四峰皆莫能自起,遠湖近江,皆作 一縷白,譚子持周子手,不能言。右下會仙橋,是青玉 壇也。橋垂空外,架空中石,老松矯首橋下,倚試心石, 不可以咫。乃復過上封,見岐路幽翠,髣髴若有奇,欲 搜之,僧曰:「此下觀音巖矣。」留為明日南臺路,宿諸寺, 雲有去者。星月皎然,磬聲不壯。晨趨望日臺艱難,出 淺霧於天海之間,稍然日脫於窘。山。山雲洗,乃搜所 謂幽翠,若有奇者,觀音巖也。寺閣光潔,有泉鼎鳴。自 幽徑左行,忽得來。時路祝融,追隨,下銕佛庵,乃不見。 此皆所謂後山也。庵以下為兜率庵,下極復上,為己 公巖,稍上即又平為福嚴寺,惟獅子天柱相從最遠。 左方溪澗溝塍,時時宕人眼,因思來時路,南臺左翼 所峙者,香爐、獅子、赤帝諸峰所望者,特右之溪澗溝 塍,雖南臺火無昔觀,要當補為歸路也。出南臺松徑, 豁整如前。初入衡山道,想其未火時,譚子悵然,已復 自解。遊人各自有會,如所憩兜率庵,大竹桐如筍,皮 半脫,泉喧喧靜。「其右僧引入閣上聽泉,晴天雨注。憑 軒對天柱峰,峰氣靜好,可直此一來耳。」下退道坡,坡 盡榛楚,荒寂處有閣觸目,知為紫虛閣。跡之,道士樵 扃戶扳檐端,接魏夫人飛仙石。石盤空外,勢出香林, 高松寒覆,而溪聲曲細,上合其濤。道士既不歸,予亦 去與周子訪方廣遊,周子許焉。於是遂以明日往。初 行平壤十餘里,溪山效韻。望昨所謂諸峰,皆不見,無 論祝融。陟嶺得疏林,云「有須彌寺」,意不欲往,遂不往。 須彌而上,向背高低不一。沙邊有石,石隙有泉,泉旁 有壑,壑下復有奔響,響上有樹,樹間有花草,青紅光 光中又有飛流雜波,流急處有橋,橋上下皆有陰,陰 內外有幽鳥啼。水可見則水響,不見「水則汨汨艸樹 響。萬樹茂一山則山暗,一山或未能叢,則兩山暎之 使暗。」崖石森沈,多如幽齋結構。至於水蒲溪毛,宛其 明秀,步步懷新,度三十餘里,聲影光三絕,惟至半道 緩行。蔽翳間,左右條葉,隨目俱深,表裏洞密,有心斯 肅。譚子視周子良久,卒不能發一言。此山中太陽易 夕,壁無返照。小憩嶺端,望之,蓮形若浸瞑。投方廣寺, 林火鴻濛,泉鳥驚心。僧引至殿旁,折入禪栖廊下,忽 度橋,泉聲又自橋出,所宿處,聒聒然與來路莫辨。曉 起,即出寺西,由林泉夾道中,過洗衲池。梁惠海尊者 洗衲處,一石臥水面,旁豎以大石,亂流匯瀉,聲上林 間,石去地數寸耳,不能簾,而亦依稀作簾光。稍進,為 尊者補衲石。近人因其勢上置臺,題曰「嘯。予」易以戀 響。戀響者,戀洗衲以下水石樾薄之響也,然亦任人 各領之。又西高徑天開,可入天台寺,意不欲往,遂不 往,惟坐起林邊水邊,自西歷東,低回澄竦而已。如是 者三往返,俗人知好,僮僕共清,乃出方廣路,天乃雨, 影響無一增減,但初至重徑,略有異同。當此之時,虎 留跡,鹿爭途,猿啼一聲即止,蝶飛無算,似知春盡者。 譚子悵然。明日不雨,乃出嶽。《善辭嶽》者,亦逐步回首 而望之。
遊南嶽記 袁袠
四月十一日至衡,遊回鴈峰,峰即衡嶽七十二峰之 一也。十二日至衡山,大雨。十三日謁南嶽廟,廟在縣 治西三十里。至嶽廟,風日開霽,旅愁豁然。廟在衡麓 下,清泉繞除,古松夾路。換肩輿趨上封寺。寺在祝融 峰頂,去廟三十里,山路陡絕,飛瀑爭流。行十五里,憩 半山亭,下瞰潭、嶽、衡、湘河山如繡。過此石磴愈峻,輿 人皆肩扶魚貫,牽纜前驅。路傍多高松恠木,珍草奇 花,香馥穠郁,莫可名物。上半山亭,五里即雲霧冥晦, 咫尺莫辨,陰風凍雨,令人毛髮灑淅。又十里,始入上 封寺。又三里,登祝融絕頂,謁四大開山祖師像,觀捨 身崖,坐會仙橋。飛巖絕壁,下臨無地,而虹梁跨其上, 信非人境也。轉望日臺,俯視一氣溟濛,了無所睹。望 中可辨者,紫蓋、芙蓉、天柱三高峰而已。飯罷下山,過 觀音巖,訪楚石和尚。由西路歷祝仙庵、雞仙巖,澗道 飛泉,山僧皆鑿石刳木,引泉而飲。至此忽開霽如初。 仰睇祝融,在雲霧中,恍若九天之上。歸塗飯於南臺 寺,寺頗幽勝,去祝融已二十里。又十里下嶽廟,乘月 坐舟中,漏下已一鼓盡,秉燭記之。
無礙山房記 劉陽
南臺者,荒址也。因無礙而再闢,乃今開閣。依崖壁,穹 林幽舍,為南山一勝矣。南軒、晦菴二先生嘗倡和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