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大者幾二尺。四壇有石盆,水出不竭。
《石鑑》:在二麓之頂,寒光清圓可照。
石磬在《麓床》之間。
石龜:在麓床山路傍,又云「迷術龜。」
石函在杞林峰。昔周義生訪此,啟函得《李氏仙經》,讀 之仙去。
《石藏》,在紫霞洞「第一渡水。」
石柱,在重華巖中。六渡有巨石如柱懸插,支上佇下, 勢若擎天。其班剝之形,與《梵門轉藏》相類。
《石象》,在紫霞洞之曲。
石臼,在煉丹觀後。相傳,何侯常搗藥于此臼。有松穿 臼而生,枝榦拳曲,如伏龍之狀。
石鍋在永福寺後。一大石桶,自然其水常滿,滿則溢 出。
「石秤錘」在舜殿前路傍,形與「秤錘」相肖。
《古蹟攷》:「舜祠在舜源峰下。按舊志,在大陽溪,蓋三代 時祠也。今遺址在白鶴觀前,土人呼為大廟。秦漢以 來,立祠玉琯巖前,相傳為何侯故宅。至唐湮廢,刺史 元結奏立于郡城之西。僖宗朝,長沙胡曾權延唐令, 請于朝,復立于玉琯巖下,有敕建舜廟碑,今廢。宋建 隆初,刺史王繼勳奉詔重修,知制誥張澹奉敕撰碑」, 亦湮沒莫考。明太祖親製祭文,遣編修雷燧遷廟于 舜源峰下,制以春秋仲月上甲,縣令具牲帛致祭。三 年,命神樂觀道士充御香官,到縣,令長官奉祭。遇改 元,命翰林官或中書行人祭告焉。
舜壇,在由村,去舜祠二十里,近周由寺。仙政之水遶 之,通碧虛橋。
《碧虛亭》在碧虛池上。
仙梯亭在紫霞洞口,石磴層層,雲霞交映。
大澤龍王祠在三峰石深處。其水流自石崖,注于深 澗,草木蒙蔭,勢甚險絕,雖盛暑,必重裘而後可。入 無為觀,在麓床山舜祠之側。王妙想辟穀飛仙之地。 梁太清中立。建炎兵火,滅其跡。紹興初戊辰,道士賀 知常遷建,今廢。
魯女觀在何侯宅之西。魯妙典修道于麓床山仙去。 後人于飛昇處築觀奉之,故名「魯女。」唐武德後,更置 煉丹觀,在舜祠北十五里《簫韶》杞林之間。舊傳乃何 侯煉丹之所,崖石皆赤,因投其渣餘于崖谷之間。今 其地多產靈草,土人有疾,取以療之,多驗。
「黃庭觀」,近白馬巖,未詳所建。梁武帝時,有雙師南來 修煉于此,後成仙去。
羊仙觀在羊權山下。因權得度仙去,後人即以其宅 立觀奉祀焉。
九靈觀在嶂山下。晉安帝時置,永嘉間改「淨輪。」隋開 皇初改「九靈」,後圮。宋初復置,今廢。
何侯宅,在玉琯巖舜祠左。何侯得道,拔宅飛昇,不知 所之,惟丹竈存焉。後黃冠房曰「茨,何仲涓居之」,亦成 仙去。
永福寺在舜祠之右,舊名「無為寺」,又名「報恩寺。」相傳, 南齊敕建,以衛舜祠,有斷碑可識。宋太平興國五年, 易今名。元豐間,以為禪寺。寺有木魚,不敢擊。
齊雲閣,在永福寺後,僧善義所建,由徹堂凡三轉,四 十二級,以抵閣上。
華嚴閣與齊雲閣相峙,勢甚奇偉,僧意超所建。 「徹堂」,在永福寺法堂之後,僧意超所建。
御書樓在永福寺二閣之間。紹興乙亥,僧祖南所建。 請于郡,以歷朝所賜御書藏于其上,故名「御書。」 讀書堂在高士巖側。監簿劉子澄聚徒講學其上,今 廢。
《無為莊》在《無為觀》後。
三十六臺,唐時所築,今存其四。
彌陀臺在永福寺後。有石方正,一石肖「彌陀」,因以名 臺。
「放牛庵」在三牛石下,與舜峰相近。
觀音臺在永福寺。
蓮花臺在「麓床」之上,石乳所結者,花瓣宛然。
桃花臺在桃花洞、魯女觀前,聳峻可以遠眺。
迎賓臺在淹口五指山下。其山高聳平正,上有臺,今 廢。
永福莊在永福寺邊。即僧種田之室也。
武婆聖母廟在三盤洞內。歲秋猺人祭賽,擊土鼓、吹 竽笙跳踏,以祈神喜。
《舜鼎》,今在舜陵,大可函牛百人,可移置。
《韶歌》,昔舜帝南巡至九疑,每樂奏九成,則有鳳儀獸 舞之異。一女子頗解音律,效為《韶歌》,極其柔婉,近傳 《韶歌》自此始。
《太平樂》:相傳象受封有庳,舜情不自已,製小笛,令人 依《韶》韻協奏,以壯其行,象悅。
《安期甕》,仙人鄭安期修道路中,每行攜甕自隨,重六 百觔。今在麓床山。
《天師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