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7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中峨山在峨眉縣南二十里,又名覆蓬山,有葛仙洞 一穴,初纔容人,行數里漸寬,其蝙蝠大如箕。

小峨山在峨眉縣南三十里,一名鏵刃山。又有季仙 洞,是為「三峨。」

按《雲笈七籤》第七洞天:「峨眉山,洞周迴三百里。名曰 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真人唐覽治之。」

按《廣輿記》:「四川嘉定州中峨山,在峨眉縣,又名綏山。」 《列仙傳》:「周王時,葛真人嘗騎木羊登此。」

小峨山山脈與中峨相接,一名「鏵刃山。」

《大峨山》,兩山相對如蛾眉,又名「蛾眉」,周千餘里,重崖 複澗,深遠不可測。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中峨山在峨眉縣南二十里,又 名覆蓬山,亦名綏山。」

小峨山在峨眉縣南十里,與中峨、大峨山相連。 大峨山在峨眉縣南一百里,兩山相對如蛾眉,又名 「峨眉。」周回千里,有石龕一百十二,大小洞四十,南北 有臺,重巖複澗,莫測遠近,為蜀山第一。

按《峨眉縣志山川攷》:「大峨山在縣西,至山下十里,至 頂一百二十里,兩山相對如蛾眉,故又名蛾眉山。周 迴千餘里,有石龕一百十二,大小洞四十,南北有臺, 重巖複澗,莫測遠近,為蜀山第一,佛剎數百餘。 中峨山在縣南二十里,又名覆蓬山,有葛仙洞。諺云: 『得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故亦名綏山。《元和 志》云:「有古穴,初纔容一人,行數里,漸覺寬大。有蝙蝠, 其大如箕。」

小峨山,在縣南三十里。一名鏵刃山,與中峨、大峨相 連,是為「三峨。」

四峨山,在縣北二十里,高半大峨,矗然屏峙,雅稱奇 秀。昔人多遊覽焉,幾歷燒劫。今尚有普賢、圓通、樂道 等剎,山以四峨名,其來舊矣。乃考《華陽國志》及《蜀志》 諸書,止有三峨,初無四峨。古人撰述,幽微必悉,何獨 于此山而闕之耶?又按《通志》,小峨為鏵刃山,今四峨 亦有鏵山,抑或紀略者誤附其名耶?再按峨山舊志, 大峨東北有武陽龍尾山,并仙者羽化之所。夫縣在 大峨東,此山在縣北,由大峨望此山,不居然東北乎? 以此為古武陽龍尾,似矣。若四峨之名,或因西南延 接大峨,好事者遂附會於三峨之次,未可知也。姑筆 之,以正諸識者。

神水即玉液泉,在峨山大峨石下流出,停泓澄澈,味 頗清洌。石上有呂仙、陳希夷題蹟,及遊人題詠甚多。 昔智者禪師居中峰,常飲此水,後病臥荊州玉泉寺, 思此水,俄有麗女入禮,自稱玉泉。龍女曰:「師思峨眉 水,吾能致之。」師曰:「果爾,吾昔寄一缽一杖於彼,能與 俱來,吾始信也。」已而龍女以師缽盛水,攜杖自玉泉 中出。師飲而愈。始知此水通荊楚。

歌鳳臺在神水上,即楚狂舊廬也。明弘治間,四川督 學王公以《歌鳳》題其祠,因以名臺。

峨山之上有呼應臺。相傳唐天寶初,孫思邈導行雲 至庭墀,見元宗求賜武都雄黃,敕遣中使往賜。山中 不知其棲隱處,因置之崖上,炷香宣詔,俄見其形,謂 使者但留雄黃,自取之。石上有硃書謝表,旋錄旋滅。 峨山上舊有天皇觀,相傳軒轅訪道於天皇真人,授 《九仙三一玉牙經》處。今尚有授道臺。

雙飛橋側觀音閣,有孫真人藥,曰「藥罐。」罐銅質,大容 數升;臼鐵質,有六足,重二十餘斤,製甚古朴。橋下有 石,狀如牛心,漱水有聲,牛心寺即以此名。

峨山上絕巔有睹光臺,臺東向,懸巖萬仞,雨後輒有 雲氣紛郁而上,至巖數文輒止,僧稱為兜羅綿雲。俯 視巖腹,有大圓光,偃臥雲上,外暈三重,青黃紅綠色 相間,光中虛明凝湛,觀者各自見己形,舉手動足,影 皆隨形,然光惟己形自見,同觀者不互相睹也。光將 現時,有鳥鳴,若云佛現,佛現者因以「佛現」名鳥。 按《峨眉山志形勝考》:峨山高出西南。《禹貢》梁州之山 岷、嶓蔡、蒙,西山皆岷,北山皆嶓,南山皆蒙。峨眉之在 《禹貢》,則蒙山之首也。任豫《益州記》云:峨眉在南安縣 界,兩山相對如峨眉。張華《博物志》以為牙門山。本傳 云:昔善財禮德雲比丘時佇立妙高峰,觀此山如初 月現,故稱峨眉。《郡志》因謂此山雲鬟凝翠,鬒黛遙籹, 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山有大峨、中峨、小 峨,中峨即二峨,古綏山,一名覆蓬。《方輿記》云:「綏山廢 縣,在峨眉縣西四十里,高半大峨,形如覆釜,雄據南 方,上有天池葛由洞,下有豬肝洞、魚洞。小峨即三峨, 一名鏵刃山,在縣東西六十里,距二峨九里,高半之。 兩山耕作,可得數千人,其間草木茶菜荳芋,蕃膴豐 熟,足當田疇十分之五。」又《眉州山川志》亦載:峨眉在 州城南二百里。五代時,眉州即嘉州。及唐析嘉州別 置眉州,宋、明皆因之。紀志者猶以峨山屬眉州,今實 屬嘉定。而峨眉縣以山得名,亦舊名云。按《名山記》:「峨 眉周匝千里,高二百二十里。石龕一百十二,大洞十 二,小洞二十有八,南北有臺。」《名勝記》云:「前之岷江,大 出而尾小;背之瓦屋,上正而平章;遠之雪山,纖浮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