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7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水寺,訪「八音池。每盛夏有水人鼓掌,則群蛙鳴,其起 止俱先一蛙為之,如金聲玉振。有白玉環探之,光潤 異常,乃千年物。始晉慧通、慧續,皆遠公高弟,遺之邪?」 暮宿老寶樓,有鑑燈沙門了大藏,為言:「蔭法雲則火 宅亦涼,曜慧日則昏夜可曉,儒釋異邪?」燈愛詞翰,余 檢家按察公,見《江南閣詩文選》付焉。壯哉!司馬遷之 著作藏名山,嚴君平之九州遊人也,乃佐理此山,舍 此山將何所藏哉?燈指龍門洞,二峨、三峨諸勝,莫能 窮也。大都此山廣圍千里,高百三十里。余得其概,暮 宿峨眉縣。越八日,王、李二君書來詢遊狀。余報曰:「茲 山善畫者莫能圖也。果右軍之緣,讀太白之歌,勉旃 哉!」以五七言古十四章、絕句二章復焉。越九日,登瞻 峨樓,書作記。

遊大峨山記        袁子讓

予辛丑受嘉州之命,即聞峨眉山在其境。噫生平仰 止茲山,顧安得飛舄一至。今托為是山主,當躬履不 復神遊矣。壬寅三月至嘉陽,郡事紛挐,辟之行者在 荊棘中,安望登名山覽勝概耶?或曰:「峨山鄰天,風氣 與人間異,一歲惟盛夏可登,過此月則寒不可入也。 人生萍梗,失此則不知何日。」予笑曰:「登山之興,轉遲」 轉慕,慕而後得,得之尤妙,不嫌於後期也。七月之秋, 郡事稍集,乃冒雨肩小車而往。午後至蘇稽渡,山中 有坡老亭。問其鄉父老,云是唐蘇頲謫是地,因稽留 於此,故地以此得名,實蘇氏入蜀之始也。過渡,雨漸 散,入夜,天且益朗。少頃雲開,突出崒嵂,直插天表。問 之,則土人,曰:「是大峨山也。」車及城,令亦不知。入城而 相見,令曰:「駕行,胡出不意?」余笑曰:「謝靈運之屐,正不 欲為人所意也。」詰朝,盡撤皁侲回,以單車行。出郭過 勝峰橋。峨眉舊名勝峰,昔黃帝問道於勝峰之天真 皇人。五里許為聖積寺,寺前為老寶樓,有宋魏了翁 書「峨眉真境」四字。行十里,為普庵橋,俗傳余大師坐 化處。舊有寺,今化為烏有矣。行數里,為虎溪橋。橋上 有龍神堂、伏虎寺,宋僧士性建浮屠其上,以鎮壓豺 虎之害。又前二里,為涼風橋。橋之右山下有風洞橋, 以此行半里,有坊向城者題曰「震旦第一山」,向山者 名曰「解脫橋。」又再進之,兩山交牙如關,從中攀躋而 上,為入山之始。入一里,上有坡,形如龜脊,名解脫坡。 升坡回首,如超登淨界,塵世緣染,一洗盡空。所謂解 脫者,境會心也。坡上有觀音堂,坡下有仙人會,舊有 水池于下,登山者至此浴體而後登,今其址亦不存 矣。迤邐而上,為華嚴寺,今更名歸雲閣。寺中有石,刻 「華嚴堠」三字,相傳為宋時物,乃寺僧掘土而得之者, 會寺有韻僧居焉。予與談等字門法,亦麤知其概。尋 別去。下有玉女橋,寺左有玉女峰,峰上有池,天女浴 器具備,即歲枯亦不涸。古有飛龍庵,舊時庵旁有龍 蟄石中,一夜神雷擊石,石開,龍飛去,故以名。其庵行 一里,為楠木坪。坪上有大楠樹,孤挺而上,千尺許,然 後開枝,枝盤撐圍繞,葉茂密芬菲,青青如圓蓋,可覆 半畝。行者遇暑,皆借其蔭,稱為「木涼傘。」峛崺而升,疏 林修竹中開一閣,為純陽殿。殿上一里,左危山,右巨 壑。山千尋壁立,仰不可視;壑萬仞雲隱,俯不可窺。壑 中一水,湍激有聲。水中有石,形如舟,逆水而上,山上 有「藏舟於壑」四字。余下車行,與僧人指點。舟之南,有 龍門洞,洞中有龍床,洞前有龍潭,壁間有「龍門」二字, 乃宋東坡「居士筆也。洞之南有授道臺,即天真皇人 授道軒轅處。臺上有軒皇觀,然視其處,紫氣氤氳,為 雲為峰,俱在縹緲間也。」言訖欲就車。輿人曰:「前此則 五十三步,未可輿行也。」訊其故,乃蜀獻王遊山下輦 步行處。後人重其步,步備一磴。予陟而識之,凡五十 三磴。沿磴而上,一山似鞍,名馬鞍。山之盡為萬福橋, 過橋即大峨石也。石有「福壽」二字,為宋希夷先生所 書。昔宋祖即位,召對之後,希夷遠隱,自號峨眉真人, 此正其隱所也。石上建庵,名福壽庵。石下有玉液泉, 通楚荊門州之玉泉,自地而出,流可五丈,復入地中。 後人題其石曰「大峨神水」,因建神水庵其上。離庵一 里有響水橋,以橋下水自山澗飛瀑而下,奔激有聲 也。過橋履平,有石峙立,為歌鳳臺。臺前一閣,春秋時 楚狂陸通避名隱此。楚狂歌鳳過孔子,蓋在陳、蔡之 間,因楚狂棲于此臺,故借以歌鳳名之也。臺下有僊 蹤橋、雞公石旁岑蔚一宇隆隆,為中峰寺,即明果大 師道場,舊號「乾眀觀」是也。宋黃山谷逃禪,曾修靜其 中。行一里,至三望坡。越坡西行,僧人指顧,為前後牛 心二寺。前寺隱隱在高阜中,後寺在山以南,去行路 頗遠,為孫真人修真處,古號「延福院」,即繼業禪師道 場也。近後寺勝跡,為杜多園之後,有佛到寺,傳尊者 曾到其處,留有佛跡焉。有九老仙人洞,傳為仙人聚 會之所。洞深廣不可測。嘉靖間,僧眾數人曾然一炬, 欲窮其境。入十五里,一溪悠然橫亙。過溪行一二里, 洞少狹,多怪石,有大蝙蝠飛出撲火,眾僧懼而止。近 洞有黑龍潭,潭之旁有卜應泉,近寺俱用之。每遇晴 將雨,雨將晴,則此水炊飯必赤,以其為雨暘之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