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7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一老翁云:「菩薩出遊蜀矣,今以栴檀陀羅身寄笮橋 南」,乃其化現,非有二文殊也。僧因歸謁屠人石長者, 「忽化文殊,其刀化為如意,飛出屋去。蜀人異之,因即 所居為文殊院焉。」此文殊之在蜀也。讀《廬山東林》及 《衡嶽志》,唐法照大師故事,曾詣五臺,親見空中一寺, 文殊、普賢東西向坐,此又普賢之在五臺也。總之,二 大士志同道合,如無著天親,無時不相往來聚會,又 皆發願欲生極樂國土,故彌陀所至,同來接引,所謂 「娑婆良弼安養親臣」耳。

天臺王恆叔先生,博物洽聞,且其宦轍幾遍海內,山 川險要,民情風俗,備細俱知。著有《廣志繹》及《五嶽遊》 等書,士林珍重。今閱遊《峨眉紀》云:「華嚴住世,並無普 賢字樣。」又勝峰亦稱西方,而強合此山為大光明,乃 好事者為之。此坐未讀《雜華經》故耳。博洽如先生,尚 有率易之語,後人可輕易立言哉?往見前輩論閱內 典,當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可偏執。如看《楞嚴》,見勢 至不入圓通。若不廣覽稱贊淨土諸經,便謂念佛法 門不足尚矣。此言綽有深意,附錄於此。

峨眉往時山頂寺院最多。余初疑之,以為果辦道耶? 何處不可結茅?今山頂遊人雜遝往來,應酬料難,閉 門靜坐,果為眾耶?山頂有如許安歇雲水處,無煩蛇 足,洎聞緇流為此,皆是接待香信,徼求津潤,若郵亭 逆旅者。然明末時,嘉峨二處公府,每日簿理半多,僧 家爭接門徒,彼此仇訐,狴犴皆滿。滄桑之後,香火寂 寥,此弊幸絕。今後願諸大德既在出家之道,安得懷 彼此之心?今日更在名山,茲乃前果之熟也。宜於法 門作後人標榜,辦自家道業。倘或長迷名利,又與俗 子奚異也。毀身袈裟之下,萬劫不能挽回。誠哉惜哉! 知人珍重!

峨眉多火災,所以前人改華藏為黑水,普賢為白水, 牛心為臥雲,中峰為集雲,華嚴為歸雲,以為二水三 雲可禳此厄。明末代巡黃岡劉公梧陽,又於萬年築 真武祠厭之,究竟祝融原未斂戢。嘗竊私議,「山中寺 觀,上下俱鋪金板,又好作樓閣,連椽接棟,而上下止 靠一梯,往來香信禮佛好燒紙錢。山高寒重,暑月圍 爐」,自然易與祖龍作緣。今不將此等處講求趨避之 法,多造祠廟,及改題雲水,何益於事?

海內名山入手,不論遠近久暫,俱有天生緣法,不可 勉強。如王右軍生平欲遊峨眉,誓墓之後,猶云「奉使 關蜀,無不從命」,可見心馳汶嶺,如此其至,然終不能 遂此願也。杜工部避地成都,元白俱官巴蜀,未得一 登光相,留題碧落,已為欠事。至東坡家眉州,去峨眉 最近,其至峨與否,俱不可知。惟《白水寺》有題絕句,或 少年曾一著遊屐耳。觀其《寄黎眉州》云:「膠西高處望 西川,興在孤雲落照邊。」在湖州《送人河滿子》詞云:「見 說峨眉悽愴,還聞江漢澄清。秋來但覺歸夢好,西南 自有長城。」公雖離蜀,而垂老留連,殊有生入玉門之 感。三蘇惟老泉歸葬故山,公兄弟俱隨地窀厝,亦可 哀也。唐太白久居峨眉,與丹丘因持盈法師善。蘇公 頲為益州長史,薦之,因入長安,官翰林。其後往來齊 魯吳越,不能即歸。觀其《渡金門》詩:「仍憐故鄉水,萬里 送行舟。」《送人之羅浮》詩:「汝去之羅浮,余還憩峨眉。」又 《淮南臥病懷蜀中趙徵君蕤》詩:「國門遙天外,鄉路遠 山隔。朝憶相如臺,夜夢子雲宅。」皆寓懷鄉之意。不能 終老故山,客死采石,命也。惟范蜀公景仁六十致仕, 遨遊峨眉、青城,下巫峽,出荊門,凡期歲乃還,真是高 人奇遇也。

「峨眉山睹佛臺,往往有捨身者,大約離三四年即有 之。前歲有喇嘛僧,年五十餘,浴沐齋戒,一躍而下。此 去懸巖萬丈,無從蹤跡其遺骼。然亦有捨身不死者。 余在天台石梁橋,聞一老僧捨身,死時頭目不損,亦 無血暈。武當山昔有孝婦,姑病,發愿捨身代姑。至期 攛身巖下,如履平地。後遇伊姑,攜手同歸。余與寺僧」 縷覼此事。忽有同行一友云:「如我不然,剛在山下,已 捨身久矣。眾以為知言,書以記之。然雖如是,非至人 之所為。欲入般若之戶扃,必投太覺之極地。恐名捨 身,終成虛語,不為有道之源,猶恐墮落於枉死漂沉 矣。唯祈達人再思可也。」

峨眉山頂,遊人一到,即患胸腹脹滿。人云「水泉為祟。」 余謂不然。聖泉、龍池,水極甘洌。所苦者,寺僧不暇遠 汲,止將大木桶或古鐵鍋,注天澗水煮飯食人。此水 累月停積,安得不病?亦且山至絕頂,嵐氣蒸人,暑月 烘衾,亦有莫測。如用水一法,當如華山峰頂,鑿方石 坎,四處露水,引注坎中,其味渾是醍醐沆瀣。華山羽 流。壽多至百歲以外。坐此故也。再或不然。山頂流泉 極多。多為堰瀦蓄,以資汲飲,亦易事耳。 峨眉佛地,遊山者,自來不敢以葷酒溷香積。近來間 有縉紳攜具登頂者,幸而無恙,便謂普賢大士境界, 毫無憎忌。不知明末有代巡劉公光沛,登山川南道 李公一鰲,與州守馮某,特舁一豬至頂,屠宰以供廚。 傳刀未下時,庖人忽被雷風擊倒,暈死竟日。甦時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