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7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萬夫莫當之劍門。環數千里而行者側立,縱百萬 眾而誰其敢當。因石為關,正欲守關於坤軸;平戎 有劍,豈徒倚劍於天津。守當要地,是為雙劍之門, 體若大邦式應三刀之夢。所謂「一夫當關而萬夫 莫開」,何必「三里為城而七里之郭。」

劍山部紀事

《魏志鍾會傳》:「鍾會,字士季,太傅繇小子也。景元三年 冬,以會為鎮西將軍。四年,詔統兵十餘萬眾,分從斜 谷、駱谷入蜀,破關城。蜀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 士眾,欲赴關城。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 翼、廖化等合,守劍閣拒會。鄧艾追姜維到陰平,進軍 前向白水,與會合。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 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發,遂 長驅而前。會與諸葛緒軍向劍閣,會欲專軍勢,密白 「緒畏懦不進」,檻車徵還,軍悉屬會。進攻劍閣,不克,引 退。蜀軍保險拒守,艾遂至綿竹,大戰,斬諸葛瞻。維等 聞瞻已破,率其眾東入於巴。

《傳信記》:上幸蜀回,車駕次劍門,門左右巖壁峭絕,上 謂侍臣曰:「劍門天險若此,自古及今,敗亡相繼,豈非 在德不在險耶?」因駐驆題詩曰:「劍閣橫雲峻,鑾輿出 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灌木縈旗轉,仙雲拂 馬來。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其詩至德二年普安 郡太守賈深勒於石壁,今存焉。

劍山部雜錄

《方輿勝覽》:向韜議云:「劍門天險,一夫荷戈,萬夫莫當。」 趙季良語偽蜀王孟知祥,乞守劍門,曰:「若衍兵守劍 門,大將雖未至,吾無內顧憂。」

巫山部彙考

川東之巫山

巫山在今四川夔州府巫山縣城南,隔江一里。其山 有十二峰:一名望霞,一名松巒,一名朝雲,一名翠屏, 一名集仙,一名聚鶴,一名淨壇,一名起雲,一名上昇, 一名飛鳳,一名登龍,一名聖泉。森立雲外,秀美異常。 而大江逕遶其下,兩山相夾,飛流湍急。又接連諸山, 綿亙七百餘里。昔人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良不誣 也。

按《水經》,「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 郭仲產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 山,將郡縣居治無恆故也。」

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新崩灘下十餘里,有大巫 山,非唯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 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神血涂》。山海經作 孟涂所處。《山海經》曰:「夏后啟之臣血涂是,司神于巴,巴 人訟于血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 在丹山西。郭景純云:「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 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 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臺。精魂為草,實為靈芝。所 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 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雲」 焉。其間首尾一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 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 泝阻絕,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 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淥 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 榮峻茂,良多趣味。舊本作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 有高猿長嘯,屢引淒異。世說注引荊州記作屬引清遠空谷傳響,哀 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 沾裳。」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山南名山巫峽在夔州巫 山縣西,楚置巫郡。」《荊州記》:「信陵縣西二十里有巫峽。」 建平郡信陵縣,今歸州巴東縣。《通典》:「晉置建平郡 於巫山縣。」

按《方輿勝覽夔州路》:「夔州巫山有十二峰,曰望霞、翠 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淨壇上昇起雲、飛鳳、登龍、聖 泉,其下即巫山神女廟。」

巫峽在巫山縣之西。酈道元《水經注》云:「杜宇所鑿,以 通江水。」《圖經》云:「此山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凝結翼 附,並出青雲,謂之巫山。」有十二峰,上有神女廟、陽雲 臺,高一百二十丈。

三峽,謂西峽、巫峽、歸峽。盛弘之《荊州記》云:「三峽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