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7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祠廟攷》:靈應廟在七曲山頂,司祿帝君廟也。按《圖志》: 「神姓張,諱亞子。其先越嶲人,因報母讎,徙居是山。自 秦伐蜀,後世著靈異。」宋、元歷封輔元開化司祿宏仁 帝君。

七曲山部藝文

《七曲山記        》明·潘之恆

舊志云:七曲山在梓潼縣北一十五里,山腹有路,盤 轉七曲,故名。初號九曲,則以潼江水九折而來朝爾。 《華陽國志》云:梓潼有惡子祠,民歲上雷杵十枚,歲盡 不見。祠所從來故遠。惡與亞通,漢鑄周亞夫印為惡 夫,今風洞門石而稱雷柱,宋高文虎稱劍門張亞子 祠是也。《清河內傳》云:「山連劍嶺,有撐參宮,若鳳凰之」 偃。下有古湫,引入巨穴,門立數石筍,禱雨者祝此輒 應,名曰「雷柱」,故歲以杵供焉。《梓潼潘高梅文昌祠記》 曰:文昌靈應祠,在七曲山中,出梓潼縣北七里為送 險亭,言蜀棧道之險,至此而盡也。亭居巖畔,下為龍 潭,巖間如現赤霞,世傳五丁力士遺劍處,間發寶光, 少進為鳳山路,東接鳳凰山。又里許為千佛巖,上鐫 壁成無量數像,咸飾金彩,旁鐫《紫府飛霞洞記》。上覆 以亭,而摹墨者競取焉。泉為飲馬池,池水常滿。從此 道入,即得忠孝樓,祠之皋門也。樓累三層,高百尺,自 楚黃鶴而下,莫之與京。樓後歊臺,始與樓之二層並。 上奉文昌殿,左右安鐘鼓,兩廊置配享,皆秩秩有則。 後為桂香殿,丹粟秋飄,一邑盡染,彌月猶馥。是為蜀 王府建,歲時焚修無缺。左即風洞景,前為子母聖殿, 祈嗣者駢集。轉上重階,為啟元殿,又上為天尊殿,殿 前為八方臺,以觀天象。由樓北行,亦陟重階,為盤陀 石,有坊曰「盤陀仙跡。」其石圓如磨,高三丈許,上肖聖 像,據胡床盤坐。再北升為應夢臺,臺象八卦。中有石 床,壁間繪應夢事蹟。臺右晉柏二株,其形盤踞如虯 龍,色含蒼翠。自晉代傳於今,幾三合抱。躡峰頂為望 水亭,而觀止矣。世所傳文昌事,殊不經見,詳載《化書》 中。

七曲山部紀事

《郡國志》:濟順王本張亞子,戰死而廟存。昔亞子西至 長安,見姚萇謂曰:「卻後九年,君當入蜀,若至梓潼七 曲山,幸當見尋。」至建元十二年,萇隨楊安南伐,將至 七曲,迷道遊騎賈君蒙,忽見一鹿馳去,逐至廟門,鹿 自死,追騎共剝之。有頃,萇至,悟曰:「此是張君為我設 主客之禮。」烹食而去。

《續搜神記》:「有神姓張名亞,道術顯著,廟在梓潼七曲 山。元宗幸蜀,著靈,追封左丞相。」

《潛確類書》:「唐廣明二年,僖宗幸蜀,有神姓張諱亞,現 於利州桔柏津,封為濟順王,廟在七曲山,親幸其廟, 解劍以贈神。」

七曲山部外編

《梓潼縣志》:「七曲山帝君聖像,冶鐵以肖者也。唐明皇 入蜀,道經七曲,拜謁聖像,忽自左側右,似不受拜者。 邑人以為異,立碑記之,名曰側身碑。」

平蓋山部彙考

敘州之平蓋山

平蓋山一名「牛心山」,一名「瑪瑙山」,在南溪縣西十五 里。山有石洞深邃,相傳漢真人劉景鶴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