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7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巖中沖化」,迄今存焉。

按《雲笈七籤》第十六洞天武夷山,名曰「昇真元化之 天,周迴一百二十里,劉少公治之。」

按《三才圖會武夷山圖攷》,武夷山在建寧府崇安縣 南三十里,其峰巒大者三十六,《道書》謂為「第十六洞 天。」自洞天門出元關,至大王峰,峰高五千餘仞,絕頂 有投龍洞、天鑑池。又有仙鶴巖者,舊所繪鶴翎朱頂, 歲久不磨。東有昇真洞,石壁中特谺開一室,廣數丈, 而深倍之。最北有幔亭峰,其形如幄,峰巒環繞,煙鎖 琪林。又紫檜丹楓,紅塵不染,恍非人世。西折則九曲 在望,其一曲水中,石上題曰「智動仁靜。」溪右為大小 觀音石。獅子巖巍然獨立,望之蹲踞昂首,真如狻猊。 石上刻「九曲溪」三字者,水光石也。右有鐵板障,其色 純黑,壁立鑱削如砥。轉至二曲,有玉女峰,如美姝麗 人之態。稍低,則妝鏡臺、仙冠石以次並峙,若為玉女 曉妝而有事者。其側峰巒森秀,中峰尤峻而聳者,為 三峰石。後名昇仙峰者,張真君之飛昇處也。試劍石 則控鶴仙人,劍成而試之,石分為二,故以試劍名也。 下有小九曲,遊舟可入,尤為奇絕。仙船巖峭壁間忽 開一穴,小船架於懸崖橫木之上,所謂「絕壑架船」,亦 三曲之仙蹤也。仙學堂則石壁環繞,中有石屋,几案 具存,蓋仙家翰墨之館,又名曰「翰墨巖。」其他曰水樂, 曰車前,肝聯肺附,不可勝數。曰「仙機」者,于峭壁上谺 開一洞,木板橫亙,如機杼狀。又最勝者則大藏巖,峻 拔壁立,下際深淵,上接星斗,人跡所不到,猿猱所不 能升。乃有枯槎於石罅間,以度舟船棺柩之屬,外列 陶器,至今不朽。或以群仙各逞技巧,理或有之。金雞 洞,在四曲稍斜,朱晦庵所謂「金雞叫罷無人識,月滿 空山水滿潭」者此也。晦庵精舍後有大隱屏,背倚大 王峰,懸崖瀑布,俯瞰清溪,碧流萬頃,又其最也。水之 東流凡九曲,而五曲為最深。蓋山之自北而南者,至 北而盡。傳有蛟龍居之,在舟中。仰視峭壁,水勢滉瀁, 令人心悸目眩。南之天柱,獨聳全石為一峰,拔地千 尺,玉光燦然,與水相映。下有更衣石,平正如几,可以 佇足。昔魏王於此更衣以登天柱者,道人謂「天遊一 峰,獨號多景,高深元奧,群峰之鼻祖也。」又從一二曲 經龍門灣,數折而達于六曲,舍舟由仙掌峰入。兩崖 插天,中間龍湫一道,恍疑銀河落自九天。天遊一庵, 隱隱瀑布林薄間。捫蘿拾級,上達磨崖絕壁,多前人 題識。躡其巔,前有萬峰亭,亭後精廬數間,道人修煉 其中。由是倚棹谿頭,窮七八九曲之勝。其溪之兩崖, 峰石夾立,倒影插天。水勢逆流,如噴雲湧雪。山水明 秀,絕非偏勝,真所謂「天造地設」者也。

按圖書編武夷山,敘武夷之山當閩北境。其山自大 嶺南支奔馳數百里,至崇安縣南三十里而止。東為 建大溪,而九曲之溪西出與大溪合。其峰巒崒嵂,溪 水靚深,糾結縈迴,翕張變化,淵入虛無,橫出異狀,有 鬼神無所施其巧者,蓋南嶺之靈氣于是鍾焉。自漢 著祀典,歷代崇奉有加,咸稱靈應,而武夷之名亙天 下,然皆以仙道顯者。所謂籛鏗、魏張十三仙之徒,理 或有之。至所稱彩幔虹橋、遺蛻架船之事,極其神異, 則未能測其理之誠然也。宋興,山靈蘊蓄,毓為名賢。 若游、胡、劉、蔡,忠勳道術,庇國、興文,皆不越四五十里 間。龜山、道南諸公,亦只相望一二百里之外,而武夷 益重視若小泰岱然者。朱子文公初于五曲構精舍, 講學其中,九峰蔡氏亦築堂於虎嘯峰下。自是,書院 繼興,與道宮並處。其勝士之宗、儒之學者,仰朱、蔡之 風,得無于是山而興「仰止之思耶?」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武夷山在建寧府崇安縣,周迴 百餘里,其峰巒大者三十六道,書謂為第十六洞天, 相傳嘗有神仙降此,自稱武夷君。」又《列仙傳》:「籛鏗二 子,長曰武,次曰夷,因以為名。」二說不同。山有小溪,繚 繞群岫之間,凡九曲。李左史詩:「溪流玉雪三三曲,山 鎖煙霞六六峰。」洪邁詩:「一溪穿空舞澎湃,九曲度盡」 方盤紆。

按《武夷紀要圖》說,武夷山在崇安縣南三十里。杜光 庭《洞天記》稱為第十六昇真元化洞天。蕭子開《建安 記》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巖石紅紫二色,望若朝霞。有 石壁峭拔數百仞,于煙嵐之中,石間有木碓、簸箕、籮 箸、竹器等物,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半巖有懸棺數 十。」魏王泰《坤元錄》云:「建陽縣上百餘里有仙人葬,山」, 亦神仙所居之地。《郡國志》云:漢武好祀天下嶽瀆,此 山與祭,故曰漢祀。陸鴻漸以為昔有神人自稱武夷 君,來降此山,因以為名。白玉蟾引奏《列仙傳》,以為籛 鏗與二子曰武、曰夷,隱居斯山。豈鴻漸所指神人者, 即鏗之子而君長於斯者乎?朱考亭謂皆詭妄不經, 不足考信。然今仙船有七,四在大王峰,一在兜鍪峰, 二在小藏峰。又有虹橋板散插諸峰,皆懸崖峻壁之 處,無論人力不能致,即此脆薄之木,千年之後,不壞 于風雨之飄零。向非神仙靈蹟,安得若是?即如考亭 所疑,以為往古避世之士,生為眾所臣服,沒而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