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禱。宣和二年提舉張祐陛辭,朝廷至頒御香詣殿 焚之,其重如此。曰肉身王,姓陳名益。熙寧間,有西夏 之警,詔求勇敢士,郡守辟益為巡轄官。元豐間,從守 祈風,睹廟之靈,誓捨身為佐。遂植杖立化,僧以泥益 軀別祠奉之。淳祐中,累封仁福王。曰檀樾林,云:昔殿 宇甫成,夜有神人擁徒歷觀,俄隱于林間,每遇陰雨, 其中有燈自明,曰菩薩坑,曰仙人橋,曰石佛巖,陳洪 進因山石鐫佛焉。乾道中,僧無可建軒曰琴泉,朱文 公書扁,曰「東峰道場」,曰秦君亭、曰姜相臺、曰無等巖。 無等,唐時禪師也,會稽人。居石室四十年不出。刺史 盧仝白三請不至,遣使仗劍云:「不下山,取頭來。」無等 禪寂自若,曰:「身非我有,而況頭耶!」使者還報,仝白嘆 曰:「空生之道,一至是乎!」為詩贈之曰:「九日峰前八十 秋,禪庵遙枕晉江流。師心應共山無動,笑指雲霞早 晚休。」曰:放生池通遠王神,宋時最為靈著,州人祈禱 翕赫,酒肉滂沲。及乎散胙飲福,觴豆雜進,歌喧紛藉。 住山僧禪師慧邃曰:「五教殺為大戒,神實依佛。其有 不從」,卜于神曰:「其誡易殺為仁,則兆吉吉矣。」又曰:「其 誡卻葷茹為蔬食,則兆吉吉矣。」慧邃曰:「神許我哉!」號 于眾曰:「吾教有所謂水陸會者,化刀鋒為金淨土,化 鑊湯為花池,化鍼喉為火喙為天人,化烊銅熱鐵為 香,飲以一色一香為無邊,以十方三世為一會,余將 為是會以報神功。」于是作水陸堂、放生池,歲救物命, 不知凡幾。李邴為之《記》云:曰御書閣,以藏敕書;曰墨 妙堂。堂在奉先院中,林少卿以東壁有蔡忠惠詩,因 以「墨妙」名之。忠惠《東壁詩》曰:「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 花草雜幽香。登臨誰識遲留意,門外埃塵去路長。」末 云:「莆陽蔡襄,慶曆四年二月二十日入延福寺,登秦 君亭,觀白雲井,訪北臺還,書奉先東壁忠惠」字刻。在 泉郡凡六,三在寺,一在州治,一在郡庠,一在洛陽之 涘,在寺者此其一也。泉自唐馬懿公總出守,以儒雅 稱,而姜公輔以相國廬山下,席相秦系從之遊,內相 韓偓寓居此寺,中多題詠。郡人若歐陽四門、林御史 昆弟、史黤、盛昭州,均與李山之沂、周處士朴及宋初 諸公題刻亦多,大抵磨滅巖崖間,獨忠惠詩刻巋然。 奉先之堂,當以其書重矣。僧無可因堂壁有忠惠書, 遂併取柯氏所藏蘇子瞻《瑞鵲詩》及黃魯直《蓮花銘》、 陳瑩中詩若帖,並列壁中。當其世者,若大參李漢老 謝任伯郎、儒冠先溫叔皮詩贊,亦並附焉。求陳知柔 記之。曰亂峰軒,亦無可所建;曰聚秀閣,曰廓然亭,亭 在山半,宋元豐間,天台可師建。朱文公有詩,曰:「思古 臺,臺在山阿。」文公書亭扁曰「仰高」,蓋景行姜、秦二公 之意。曰釣臺,曰一眺石,曰翻經石,梁普通中,梵僧拘 那羅陀翻譯《金剛經》于石上。曰碧玉峽,兩石並立,在 山之陽。張思詩:「野迥方知天廣大,身高更覺石岧嶢。 泉人試為平章看,勝絕何如透碧霄。」透碧霄者,泉清 源山巖也。曰小清涼石。曰石龜,曰石碾,曰石盆,曰石 硯,隱君遺物也。曰自然磉。殿西有石如礎,自然天立, 當時因以架柱。曰白雲井,在北峰之南。唐進士傅荀 寄褐于茲,旭旦汲水,見雲覆井上,波湧其中,有龍躍 起,又名釣龍井云。曰「惠泉」、曰翠光亭,亭在寺前,天光 雲影,上下輝映。曰「晉朝松」,偃蹇蟠屈,異于常木。寺有 老僧《獨坐志》謂晉時所有也,或天陰雨晴時,有龍攫 其上,曰「無名木」,宋時木也,而莫識其名。王龜齡詩:「一 木蒼然老更奇,肯將名與世人知。我來不具知名眼, 深愧平生未學詩。」曰:醉石在高士峰頂,有池一區,其 草如茵,可以醉客。曰:砌石庭庭,今猶在廣庭也。此三 十六奇矣。寺後復有菩薩泉,泉無源也,而出磐石中, 奔湍漱響,當其湧時,名僧生焉。明朝有僧天闢者,隱 居是山。邑簿邵惟善贈以詩:「居山不如延福清,構屋 不如翠光亭。流水迴環此亭下,一派百折絲桐鳴。禪 家老衲僧天闢,黃面傳來人不識。九日山下放牛歸, 摸得撩天白日隙。一入深山四十年,高臥禪床聽雨 眠。常時會客此亭下,班床列坐如神仙。近年亭前山 水碧,古冶龍泉匣中出。昨者我遊九日山,天闢贈我 青琅玕。惜無瓊瑤以足報,且期松柏同歲寒。」讀惟善 詩,天闢為人,可想見也。隆慶中,安溪詹仰庇葬孔希 島其下,而志之曰:「希島不知何許人,善鼓琴,遨遊海 上,問其家不答;問其年,不知也。冬葛夏裘,遺之錢不 受,受輒以與人。時慷慨取琴,鼓數行,遇豪貴客輒避 去,強之鼓,弗鼓。往來泉中四十年,貌不加老。有客知 之者,曰:『此地仙也』」,與顏頭陀各百三十歲。後卒葬于 是山。北有「獅巖」,黃氏始祖葬焉。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九日山在泉州府,連跨晉江縣 界。重九日,邑人多登高於此。」
無等巖,高丈許,鐫「泉南佛國」四大字。唐僧無等建庵 其側,趺坐四十年。庵今廢。
石佛巖在高士峰之巔。陳洪進鐫佛像于大石上,建 庵以覆之。
翻經石,梁普通中,僧拘那羅陀嘗翻譯《金剛經》于其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