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輒有水以灑田中則雨,以飲病者則瘳。」有通判泉, 在通判何兌宅前,其泉清洌。兌居官有清節,故鄉人 以擬之。兌子鎬築臺溪精舍于山下,又名其堂曰「味 道。」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七臺山在延平府順昌縣,高峰 峭壁,幾至千丈,山有微雲即雨,土人以為候。唐會昌 中,有惠應大師于此山乘虎出入,師劉姓,今山中有 劉聖者庵。」
按《延平府志山川攷》:「七臺山在順昌縣,高峰峭壁,幾 至千丈。」
七臺山部藝文一
《七臺山味道堂記 》宋·朱熹
武陽何君鎬叔京以書來謂熹曰:「吾先君子辰陽府 君,少事東平馬公,受《中庸》之說,服習踐行,終身不懈。 間嘗榜其燕居之堂曰『味道』,蓋亦取夫《中庸》所謂『莫 不飲食,鮮能知味』之云也。不肖孤既無以嗣聞斯道, 惟是朝夕糞除,虔居恪處,不敢忘先志。子為我記之, 以告後之人,而鎬也亦得出入覽觀焉,庶乎有以自 勵也。」熹惟何公,實先君子太史公同年進士,熹不及 拜其床下,獨幸得從叔京遊而兄事之,因得其學行 之懿,慕仰之深,願得托名於其屋壁之間,固不敢以 不能對。謹按公諱兌,字太和,始為小吏南方,會馬公 以御史宣慰諸道,一見賢之,奏取為屬,因授以所聞 于程夫子者及其平生出處大節,告之詳焉。及馬公 以言事謫死,公歸守其學,終身不變。其端己接物,發 言造事,蓋無食息頃,不《中庸》是依也,鄉人至以「中庸 何公」目之。公于他經亦無不學,而尤盡心于《易》,作《集 傳》若干卷。其忠純篤厚之姿,廉靜直方之操,得于天 而成于學,充于內而不暴于外,世之君子莫能知也。 晚以馬公移書偽楚,斥使「避位之節,列上史官,宰相 惡其分己功,逮繫詔獄,削籍投荒,而終不自悔,以歿 其身。」此其于道,真可謂「飲食知味矣。惟其知之深,是 以守之固而行之樂;行之樂,是以益味其腴,弗能去 也。」抑叔京清夷恬曠,不累世紛,既聞道于家庭,又取 友于四方,以益求其所未至,其銜訓嗣事而居此堂 也,可無媿矣。今又欲由是益自勵焉。是其進之銳而 至之遠。其可量哉。
七臺山部藝文二〈詩〉
《七臺寺 》明吳國倫
領郡無奇事,看山一杖藜。群靈趨紺宇,萬樹折丹梯。 啟戶雲先入,登壇晝亦迷。何當謝塵鞅,日望海天西。
七臺山部紀事
《邵武府志》:「七臺山乃三佛祖師所居,祖師本無姓,西 域突利屬長民也。父律八剌明義,歸唐高宗,封神策 都尉虞候。其性驍勇,惟敬佛法。以母契丹氏適龔,遂 冒龔姓。父為陝西刺史,抵泰州清水縣,師乃誕,時唐 高宗咸亨三年七月也。師前身是羅漢龍樹尊者,生 而神異,祥遶三匝,命名曰瑞。長而慈惠,不貪榮貴,惟」 欲出家。一日,遇道人于途,道人向龔言曰:「此身不向 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師言下有悟,即辭親出家, 苦行參道,至海外儋州昌化縣,乃地藏菩薩道場。師 隨眾聽法,禪師舉一偈曰:「舟去陸行天正熱,得溫盤 處且溫盤。」師首肯之。禪師曰:「能下一轉語乎?」師應聲 曰:「分明地藏光中好,挂答梅花帶雪香。」久之,師已見 性。以氣味針芥作頌曰:「天闊星沉碧水汪,續留燈影 在虛堂。從今已逐春風便,不覺梅花撲鼻香。」辭去,遍 遊名山,至地名定水,遇二友:一劉姓,名則祖,交趾人; 一楊姓,名原祖,南華人。相見如故。同往參真覺高賢, 求證上道。時閩地雪峰義存禪師,乃折蘆再渡人也。 三人同詣禮拜,禪師特剪髮為頭陀,命法名曰龔志 道、劉志達、楊志遠,蓋取道達遠之意云。時三師在山 修行,已經數載,其于性命根源,無不洞了,乃同詣座 前,願求開示。雪峰師舉三偈,一傳與龔曰:「頭髮蓬鬆 作道修,杖頭挑起五湖秋。吾今付爾支機石,莊峰奇 聳便當收。」一付與劉曰:「平途險路從君去,只在那能 一念間,相逢為上前程馬。」獅子巖前放下擔,一付與 楊曰:「源頭深處置乾坤,萬派流傳兩路分。果是一盤 真皂白,枯木林中別有春。」師三人各受偈,辭祖師,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