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8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八卷目錄

 厓門山部彙考

  圖

  考

 厓門山部藝文

  厓門弔古記       明方良永

 厓門山部紀事

 韶石山部彙考

  圖

  考

 韶石山部藝文

  韶石山          宋余靖

  前題            蘇軾

  前題           楊萬里

  前題          明蔣之奇

 韶石山部選句

 韶石山部雜錄

 東山部彙考

  圖

  考

 東山部藝文一

  東山修水簾亭記      明陳瑄

 東山部藝文二

  登東山          宋鄭厚

  前題           鄭大玉

 東山八景詩八首并序   明劉𤣱

  九日遊東山         尹鑑

  望東山          劉瑞葵

 東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八卷

厓門山部彙考

宋末帝跓蹕之厓門山

厓門山在今「廣東廣州府,新會縣城南八十一里,山 高四十二丈,周迴八十一里。昔元兵逼宋末帝,昺於 此。」

按元吳萊《南海古蹟記》:「厓山在新會南,山有兩崖,對 峙如門,海潮出入。」

按《廣輿記》:「廣州府厓門山,在新會縣海中。宋末帝昺, 駐蹕於此,為元兵所迫,丞相陸秀夫抱帝赴水死。時 御舟一白鷴,奮擊哀鳴,墮水以殉。其視陳宜中輩,委 而去之,誠禽鳥不若矣。」

按《圖書編:厓山攷》:「厓山在廣之西邑,新會縣南八十 里,與奇石對峙如門,故又名曰厓門山。山有兩崖對 峙,其口如門。嘗泛舟厓門,行草市之墟,觀藏舟之處, 鉅海劇峰,形勢阻鬱,信有天險云。山高四十餘丈,周 八十餘里,延二十八里,袤三十四里,勢頗寬廣,中有 一小港,可以藏舟。」

按《廣東通志·山川攷》:「『厓門山在廣州府新會縣城南 八十一里,高四十二丈,周迴八十一里。宋帝昺南狩, 舟師次焉。山巔有石,刻張弘範等功,前有奇石書元 張弘範滅宋於此,歲久,石漸長,字形如梯。明弘治中, 御史徐琩改刻,云宋帝及丞相陸秀夫沈於石下』。今 建全節廟、大忠祠於山中。」

厓門山部藝文

《厓門弔古記       》明·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會縣。舟 次東亭驛,縣官屬謁。既予進,知縣羅僑語之曰:「厓山 之事,千古痛憤。瓣香敬弔,行與子偕。」乃具牲帛,僦民 舟,習海行者以行。夜二鼓,乘汐出港口,前後數十舸 齊發,風靜波平,予臥舟中,不知其為泛海也。天未明, 抵岸。予急起盥櫛,起篷窗東視,厓門甚邇,景色曚曚, 未辨登岸,肩輿由松逕縈紆而進。典祠者率其子恩 平,庠生逆於道左,問之,「勤王義士」伍隆起七世孫也。 予以松間且去,祠伊邇,戒毋喝道。少頃,至祠下,舍輿 步入,先詣至「全節」,次詣「大忠」、「達觀」二祠殿宇碑亭。考 其營建顛末,「大忠」則創於故方伯陶公自強,中祀文 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公兩廡皆祀同時死節諸臣, 東廡又特設伍隆起配享之位,「全節」則創於今僉司 徐公朝文,特祀慈元楊太后,其額與祭則皆上請於 朝,得旨俞允者也。觀禮畢,易便服,穿叢薄間,從西上 直至山椒,轉顧後山,蒼翠亭聳如扆。環視左右山,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