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8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野人洞」,在羅山北,唐王體靚所居,旁有茶園。

大坑洞在朱明洞西,近龍王坑。坑有上中下三龍潭, 飛瀑三十仞。歲旱禱之,龍躍出而雨。其南有卓錫泉。 水簾洞在羅山西南,石崖懸瀑,高數十仞,其狀如簾。 其南有菖蒲澗。

黃龍洞,舊名「金沙洞」,在延祥寺東百步,即葛仙西庵 南。漢劉晟建太華宮於此,遂改為黃龍洞。中有四賢 祠、花首臺、七里壇。

幽居洞在羅山西北。宋鄭玠讀書於此。洞後有滴水 巖,泉流清駛,人跡罕至。

獅子洞,在延祥寺西,有道者庵。

鳳凰洞:在花首臺北。

王子洞南近天漢橋。

蝴蝶洞,古木交蔭,四時出彩蝶,世傳葛洪《遺衣》所化。 鳳凰谷在羅山東三里,谷口有鳳浴潭,昔有鳳浴其 中,故名。中有伏虎石、朝真石。

「青霞谷,前望朱明洞,後臨蝦蟆峰,丹竈存焉。月夜望 見丹光照龍虎峰。」又數里,南為都虛觀。

飛雲頂,即羅浮山之巔。雞鳴見日,起滄海中,最為奇 觀。

大石樓在鐵橋之西,右帶牛嶺,左據龍尾,遊者自右 可登。

《小石樓》與大石樓相去五里,有石門可容几席,俯瞰 滄海。

瑤石臺在羅山之陽。高六百丈,廣七十丈。其上多奇 石,多五色鳥。其北即分水嶴,有仙女巖。

見日臺,在飛雲頂之上。

鐵橋在羅浮西南,其上為泉源福地,《道書》謂之「第三 十一福地。」鐵橋。相接處當兩山之交,嶴分水東西流 轉而南瀦於五雲潭。

《瑤池》,在聚霞峰之上,一名「龍母池」,深三丈,廣九尺,其 中有臺,臺下水色光瑩如玉,但昔常如此,今亦漸淺 矣。

神湖在羅山之上,水與潮應。

按《羅浮山志》《圖經》:「羅浮者,山總名也。羅山在番禺東 二百里,其上有桂樹神湖,浮山自海來傅之。其上有 平田嘉穀,崖巘皆合為一,臨於博羅之上。北望增城, 南望東筦,高三千六百丈。山巔曰飛雲,頂帶岨起,峰 曰聚霞,周迴二十里,夜半見日,實惟朱明耀真洞天。」

《漢志》云:博羅有羅浮山,自會稽浮往博羅山,故名《博羅山記》云:「羅浮者,蓋總稱焉。」羅,羅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體謂之羅浮,在增城、博羅二縣之境。羅山頂有桂,所謂「賁隅之桂。」《賁》、「番」 通用又有天池一鑑,周可五里,水應海潮,是曰神湖,又名仰天湖。浮山者,本蓬萊之一峰。堯時洪水泛海浮來,傅於羅山,崖巘皆合,至今卉木不同,浮山皆海中類也。又有平田七畝,水旱不及,禾稼異常。陳郡袁彥伯、東筦徐履道皆云:蓬萊有三島,此其一焉。山巔飛雲頂,又曰聚霞峰,常有紫霞在於峰上,夜半登之,則見日出。《真誥》呼為層城。舊《志》云:宇內十山,一在京洛河南之王屋山,五在江浙台之委羽、天台山、括蒼洞,潤之句曲山,蘇之林屋山,三在梁益華之西元山,蜀之青城山,益之西城山。羅浮為南嶽佐命,乃第七洞天。晉義熙初始建祠。唐開元二年正月壬午,詔遣道士詣山禱雨。天寶元年命有司築壇百尺,以禮山神。詔惠郡長官致祭,改祠為觀,令守者十家。

其峰四百三十有二。飛雲頂西曰「上界三峰」,高三十 仞,不可以上。其下迤衍當二山之嶴,實惟泉源福地。 其中有石如梁,曰鐵橋,湍水出焉,分東西流注於潭, 又南流注於淵,五龍蟠焉。歲旱禱之,則躍出而雨。

《山記》云:山之峰,四百三十有二,西出飛雲者,有上界三峰,峭絕鼎立,煙霧霏微,如幕護之,人莫能至。與鐵橋相接,當二山之交。嶴曰泉源,《道經》所謂「第三十一福地,仙人華子期治之」 者也。一名分水凹,有泉,湍飛迅急,注於東西潭,又合流成淵,曰五龍潭。上有五龍堂,歲旱禱之,龍躍出即雲起而雨。十大洞天兼有福地者,惟朱明泉源與句曲地肺而已。《輿地志》云:「昔方外數輩,將躡飛雲頂,遇絕澗,架小危橋,鐵橋也。眾駭不敢度,一人振履長往,遂采藥不返。」 《舊志》云:「橋有石路石柱,望之如橋。在羅、浮二山相接處,雲霧常蔽,人跡不到,乃神仙之境。」 《惠州志》云:「昔白沙觀音堂,尼媼偕婦輩飛雲頂上觀玩,有一女徒步」 而來,離體稍遠,忽見堂堂大路,花木夾道。信步而行,絕處見懸崖萬丈,跨一小橋,非木石所作,如鐵狀,險不敢度。回首招伴,遂不見前跡。

「其嶺十有五,其石室長溪各七十有二,瀑布九百八 十,其洞穴潛通,句曲仙靈之所居也。」是多玉樹芝草, 珍禽奇獸。

《茅君內傳》云:「句曲洞天,東通林屋,北通岱宗,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