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東曰「李秀巖。」
《山記》云:「宋有李秀才,讀書居此」 ,蓋李南仲也。
又東白水山曰「白水巖」,巖側有佛跡石。
中路自書堂坑直上,曰「君子巖。」
《舊志》云:「山在長春觀前,其峰峻峭,巖谷雅麗。」
其側曰《通天巖》。
《舊志》云:「通天巖在君子巖之側,其巖空洞,有隙通天。」
朱明洞之南,有「釣鰲石。」
《山記》云:「石在黃龍洞前,與鎮山鰲魚相對,登此石若釣彼,故名。豫章先生嘗於羅浮澄心靜坐,觀萬物之理,此其讀書處也。」
朱明洞之西,曰「羅漢巖」,其北伏虎巖。
舊《志》云:「羅漢巖在寶積寺後,或云有穴通金壇山,其後有伏虎巖,隋僧惠越居此,常引虎枕其膝,因得名。」
又其西曰《雲峰巖》。
《舊志》云:「雲峰巖在蝴蝶洞上,宋有道人結庵居此。」
又其西曰「滴水巖。」
《舊志》云:「滴水巖在幽居洞後,上有泉流清冷,人跡罕至。」
又其西小羅浮岡,南曰「跳魚石。」
《山記》云:「石水三級而下,魚愬其流,即跳入石甕中。」 《一統志》云:「山之奇勝處。」
石樓之南,有「石鑑,《仙弈》」在焉。
《山記》云:「石樓之南稍東,近孤青峰,有一石,光彩如鑑,石下有黑白棋子一十有八枚,往來相盪,凡人挈之不起,蓋仙弈也。洞賓數著殘碁」 之句指此。柳文仙弈山始登者,得石枰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與此相類。
《泉池考》:「湖一,水一,泉二,潭七,瀑布二,溪一,澗一,池塘 七,井一。羅山上有神湖,其東雙髻峰之南,曰羅水。」
神湖已見《圖經。山記》云:羅水南流,合龍川入於海,今為羅陽溪。又西流過小石樓,曰碧溪,與增江口合流。
「飛雲頂」有瑤池,仙靈之所會也。草木四時榮茂,與神 湖皆應海潮,其水常匯
《山記》云:「池深三丈,廣九尺,其中有臺,臺下水色光瑩如玉,一名龍母池,謂五龍之母也,相傳神仙會於此。其下仙女巖,乃西王母與玉女所集。其右聚會壇,男真居之。池與仰天湖相近,百品花果皆備。尤多山桃,許人食而不許取,其水與滄海潮應。」
東南鳳凰谷,中曰「鳳浴潭。」
《舊志》云:「昔有鳳來浴潭中有五色雲氣。」
其南夜樂洞,有瀑布注於潭中。又南有瀑布,曰「小水 簾。」
《山記》云:「羅嶺之南,有瀑布,挂泉四十餘丈,出夜樂洞內。」
洞側有犀牛潭。
《山記》云:「牛潭,深洞無極,北岸有石,周圍三丈許,漁人見牛自水中出,臥於此石。」 舊《志》云:「昔人遇仙,騎犀牛於潭上。至今石上有跡存焉。」
又南曰「夜樂池」,流注於麻姑峰下。
《山記》云:「池水夜有樂聲,故名。」 流注沖虛觀西,彩雲軒前。
浮山之東,有分水嶴,注於藥槽之南,曰「東龍潭。」
《山記》云:「分水嶴兩山合處,一水分流,潭在藥槽下,所匯處有五龍堂,有龍潛于潭底,人常闞焉。相傳三茆仙人華子期自淮南來,治泉源福地,龍脈自此為分水嶴。」
其南藥槽之下有流杯池,其水注于增城。
《山記》云:「流杯池在八仙石下。」 竺法真《登羅山疏》云:「增城縣有石溝,深廣三丈,有兩瀑布,皆同注此溝,相傳云是仙人流杯池水,蓋其支派也。」
其西分上中下三潭,曰「西龍潭」,其傍有龍王坑。
《舊志》云:「上、中、下龍潭亦名西龍潭」 ,有瀑布泉二十仞,瀦而為潭。歲旱,有雙鯉躍出即雨。
其南曰「卓錫泉」,其下曰「錫杖潭。」
梁景泰禪師始至羅浮,築庵山居。其徒以無水難之,師笑而不答。庵成,師卓錫於地,泉湧而出,滿不溢,汲不涸,因名卓錫。水味甘洌,竇圓徑尺,旁有九孔,以通泉脈。宋唐庚有《卓錫泉記》。唐中宗時,僧懷迪建院於卓錫泉,名中閣。至宋改為寶積寺。泉左為龍王坑,有閣曰「圓通」 ,曰「御書藏。」 宋太宗、真宗、仁宗賜書及景德賜佛衣,嘉祐賜藏經。其下有錫杖潭,潭水清碧,底有錫杖影,視之光彩奪目。
又南曰「白蓮池。」
《山記》云:「麻姑峰下有白蓮池。」 《一統志》云:「麻姑池,朱明洞水所自出。」
釣魚臺之南曰「放生池。」
《山記》云:「唐元宗命天下州郡皆置放生池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