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8 (1700-1725).djvu/87

此页尚未校对

三海巖部彙考

宋陶弼所闢之《三海巖》。

「三海巖」在今廣東廉州府,靈山縣城西二里,其巖純 石而內虛,高廣如堂,相傳宋陶弼闢此。

按《明一統志》廣東廉州府,「三海巖在靈山縣西二里, 有三巖,曰錢巖、月巖、龜巖。宋郡守陶弼改今名。」 按《廣東通志山川攷》:「三海巖在廉州府靈山縣城西 二里,即石六峰巖也。純石而內虛,高廣如堂室,石乳 下垂如滴,有龜巖、月巖、錢巖,宋州守陶弼始闢其自 記曰:『治平二年春,詔徙欽州靈山治于石六峰下,以 便民也』。」夏五月,予得朝告還湖湘,道由茲山,愛其林 交水迴,嵐嫩石瘦,謂其下必有勝處,乃命邑官除道, 刊木躧進,果得三巖于蓁莽間。其一呀然雲際,天光 內通,如月半破,一若巨龜殼側倚巖下,又一中隆 前卑後昂,狀如覆鼎,蓋于曲突竈上。端有陰壑,刀布 藏焉,樵人百方力不能到。下有磐石,螺蚌負之。疑古 之時海漸於此。《詩》云:「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豈空言哉! 乃因名之曰「三海巖」,而復為詩章以附于《新邑圖經》 云。

穿鏡巖在靈山縣城西二里,與三海巖相連,翠屏聳 立。峰半一鏡相通,望若郭門之狀,其中天日,恍然有 如穿鏡。

三海巖部藝文

《三海巖記         》明·章潢

山有聳奇秀麗者,莫如池之九華、歙之黃山、括之仙 都、桂之千峰、魯之泰、衡之衡、華之華、洛之嵩、定之恆, 是皆天下所同珍者。而廉郡靈山諸巖,峭壁懸巖,洞 天,神符悉備,亦可以追《羅浮》遐軌,顧獨棄而不錄,唐、 宋李邕、余靖、陶弼、岳霖諸賢嘗履其地,僅得三海巖 于蓁莽間,而他弗之及者,蓋以廉為廣之僻郡,而靈 尤其最僻邑也。人物希疏,寂寥遐搜,窮討者無幾。且 以南北倥傯,弦歌未習,斯民奉頭鼠竄,不暇遑恤其 他。茲者兵備李公瑾高枕而居,狼煙焰熄,點出靈山 仙境,攝蹬追攀,亹亹忘倦,勝入蓬萊之島,列會群仙 者矣。城之西疊障層巒,謂之「石六峰。」頂有塘,塘有錦 鯉,旋繞周環,有石蓮子,何首烏出焉。峻絕虛通,崆峒 響應。昔人欲立壇場,以為佛寺,未就而罷。石六峰西, 有曰「因勝巖」者,邑侯龔彝號也。乃人跡不到而驟然 見巖,故名。上有龍女獻珠、觀音現世,彩鳳朝陽,蒼龍 吐沫、壽星騎鹿之象,宛然如見。自因勝而下,又有三 海巖者,陶商翁諸賢遺刻存焉。刀布懸巖非人力。螺 帶石磯,蚌凝陡壁。天柱撐空,流源匝地。石乳鍾松花 老。金獅玉象連綿,地鼓石鐘相應,觀音變化之象,巍 然在湧壁間。平地突起尖峰,深崖直通海島,此又格 物窮理之功,所不可曉者。李公題其巖曰:「下洞通地, 中洞通人,上洞通天。」其名義已悉不載《三巖洞誌》中 矣。但是巖之西,有所謂呂君洞者,以高計丈十有青, 闊半焉,深倍之。巖有高閣,聳立雲端,含蓮垂蓋化其 東,瑞草靈芝凝其西,而瓔珞之形,千態難以言狀。洞 之右又有獨虎穴者,外視僅一窩耳。造其中,則雙蓮 覆地,獨樹插天,上垂珠簾,橫鋪玉座,有白有紅,有紫 有綠,錯綜間簉,雖九仙樓閣,不過是也。昔時有一虎 藏焉,故以為名。鄰有高山屹立,深洞三丈有餘,內隱 蛟龍,不俟雲雨之興,而泉源混混,瑩徹無瑕,窮晝夜 而不息,日煖風和,魚躍鳶飛,照應上下。三龍滾洞之 名,良以此耳。過此去城有七里許,高與諸巖並峙,俗 所謂「山夾洞」者,今改為天堂巖。未入其疆,自以三海 為至。及臨之,則巖巖壁立,百仞岡巒,緣天梯而上,可 以玩心悅目者,有不待言「而著,仙人擁膝而吟,彌勒 涅槃而坐。石虎膺其門,金獅粘其壁,飛龍昇雲,仙鶴 舞空,神龜出水,玉象朝天,石耳風調,珠簾日射之妙, 難以枚舉。巖有南向者,則四野樵歌,孤村煙火;有北 向者,則日星燦爛,禽鳥喧鳴;有西向者,則石柱接空, 仙壇照壁;有東向者,則莓侵地鼓,泉鑄石鐘。名以天 堂,良為不」虛。再越五里,又有下石龍者,山勢險而奇, 林木修而茂。洞中高而嵌者,謂之「龍母宮」;深而迥者 謂之「龍王潭」;坦而方者,謂之「龍眠床」,湧而圓者,謂之 「龍蟠臺。」路深九曲,謂之「從龍路」;門高數級,謂之「登龍 門。」人欲玩之者,皆攀木緣崖而登,懸藤挽手而下。有 地府焉,有地獄焉,有刀山戟架焉。閻王秦鏡清明,臨 者自然膽喪神馳。心寒而股栗。亦可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