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漳、恆、衛之所以東入海也。分而東趨者,行幽、燕之地, 為五關之險,以至營平而為碣石,此北絡也。自崑崙 以東言之,則自西傾而洮水出其北入河,桓水出其 南入江。又東為朱圉、鳥鼠諸隴,則為渭之源。自渭源 以北,即夾河源。而自此以東,若岍岐,若荊山諸峰,涇 水、漆、沮諸源也。自渭以南,即西傾而下諸峰,亙為終 南,屹為太華。東北為殽陝。東南為熊耳、外方、嵩高、伊、 洛之源。又南為桐柏淮源,以達于淮西諸山,此中絡 也。又自西傾朱圉而南分,是為嶓冢、漢源。夾漢而趨 者,北即終南、華、熊諸隴,南則蜀東諸峰,說者謂蜀東 諸山皆嶓冢,正謂其岡岫綿亙耳。又以東南言之,是 為岷山。江源夾江而東者,「北支即西傾以南,嶓冢以 西之脈為桓水、西漢水、嘉陵江諸源,其南支即南趨 為蒙、蔡諸山,青衣、大渡、馬湖諸源,又東包涪、黔,一盤 而北為三峽,其出者包絡九江之源。中盤中為衡山, 其再盤而北為廬阜,其嶺之東出者,又為袁、吉、章、贛、 旴、信諸江之源,至分水魚梁嶺,三盤而北趨,過新安, 峙天目,盡昇、潤。再盤之間,其水聚洞庭;三盤之間,其 水聚為彭蠡。三盤以東,則南為閩浙,北為震澤,此南 絡也。惟泰山則特起東方,橫亙左右,以障中原,此所 以為異與?」又曰:「泰山特起東方,為中國水口表鎮。」《禹 貢導水略》云:「導河至同為逆河入於海;導漾至東為 北江入於海;導江至東為中江入於海;導沇水至東 北,會於汶,又東入於海;導淮至東,會於泗、沂,東入於 海;導渭至東,過漆、沮入於河;導洛至東,會於伊,又東 北入於河。」此中國山水大勢也。

《金陵諸水圖考》

金陵在大江東南,自慈姥山至下蜀渡,古稱天塹巨 浸,此江之在境內者也。秦鑿淮,吳鑿青溪運瀆,楊、吳 鑿城濠,宋鑿護龍河,宋、元鑿新河,國朝開御河城濠。 今諸水交錯互流,支脈靡辨。據《經》考之,自方山之岡 壟兩涯北流西入通濟水門,南經武定、鎮淮、飲虹三 橋,又西出三山水門,沿石城以達於江者,秦淮之故 道也。自太平城下由潮溝南流入大內,又西出竹橋, 入濠而絕。又自舊內旁周繞出淮清橋,與秦淮合者, 青溪所存之一曲也。自斗門橋西北,經乾道、太平諸 橋,東連內橋,西連武衛橋者,運瀆之故道也。自北門 橋東南,至於大中橋,截於通濟城內,旁納秦淮。又自 通濟城外與秦淮分流,繞南經長干橋,至於三山水 門外,與秦淮復合者,楊吳之城濠也。自昇平橋達於 上元縣,後至虹橋,南接大市橋者,護龍河之遺蹟也。 自三山門外達於草鞋夾,經江東橋,出大城港,與陰 山運道合者,皆新開河也。東出青龍橋,西出白虎橋, 至柏川橋入濠者,今大內之御河也。若城外落馬澗 諸水,不能悉載焉。

《荊揚諸水論》

九州之域,水居其半,而山次之,邑居土田又次之,雖 水由山而分,實山以水而界。《禹貢》言「北條之水主於 河,凡水皆以河稱;言南條之水主於江」,凡水皆以江 稱,惟其主於江也。漾、漢、彭蠡,皆江之所翕受而異派 同歸者也,是源之大而流之長者江也;自江之左入, 而源流長且大者,非漢乎?自江之右入,而源流之長 且大者,非彭蠡乎?漢先入江,後江漢同會彭蠡入海。 《經》文錯綜互見,不可以經生文義律之矣。所以《經》文 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 于大別,南入于江。」言漢水入江止于此,曰「東匯澤為 彭蠡,東為北江。」言匯澤者,乃每歲春夏,江漢水漲,倒 入彭蠡,與前「彭蠡既豬」義相聯貫。匯者水之勢;豬者 水之常也。曰「入于海」,此則言江漢與彭蠡而同入焉, 如言身之左股,因及夫右股,以明一體之意,何必疑 《經》文謂江與漢匯為彭蠡,亦何必直以十三字為當 衍哉?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 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言匯即匯 澤,而東迤北會,正言江之會彭蠡以入海也。前言「東 匯澤」,後言「會于匯」,前後相承,何必疑其匯于漢哉?何 必疑「匯」字或多而或誤哉?蓋彭蠡方廣數百里,自今 九江郡以上,發源章貢,合吉之王江、盧江、恩江、袁之 泉江、臨之清江、瑞之蜀江,會為南昌之章江,又建之 旴江,撫之汝水,寧之修水,信之上饒江、弋陽江、饒之 鄱江、錦江,共諸郡邑之水瀦為彭蠡,故春夏水溢,則 壅遏不通,雖因江漢阻塞,而實有匯入之勢。至於中 江、北江,安知非當時之通稱哉?或曰:「彭蠡咸指為今 之鄱陽湖矣。又有謂即今之巢湖,方與東匯,文義合, 何如?」曰:「荊揚之水,莫踰江漢,其次莫如鄱湖。《經》文敘 九州之水,反於數百里之鄱湖,瀦數千里」之水,略而 不敘,無是理也。然或彼或此,猶可說也;陽鳥攸居,迄 今如故,此亦可以意見更改之哉?或曰:「揚州獨舉震 澤、彭蠡二湖,何也?」曰:「揚之水自匯以南,有廣於二湖 者乎?蓋言水而不及山,則水亦無由而分之矣。」南條 之山,自岷至衡,一支盡於九江之西,其一支又南而 東,度大庾,北趨信、衢,介徽歙而抵建康,由徽、饒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