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38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卷目錄

 混同江部彙考按山川古人俱有圖但山之峙立有定所高廣有定數所以古人之

 圖今無可易也至於川則衝決無時遷徙不常或始流而今涸或昔廣而今狹所歷州縣皆不可執

 故道以求之也古雖有圖今未敢具載

  考

 混同江部藝文一

  冊封混同江神文      金世宗

 混同江部藝文二

  渡混同江        金蔡松年

 混同江部紀事

 混同江部雜錄

 鴨綠江部彙考

  考

 鴨綠江部藝文

  瞷鴨綠江        明王之誥

 鴨綠江部紀事

 遼河部彙考

  考

 遼河部藝文

  渡遼河          金劉著

  渡遼河坐新舫中     明王之誥

 遼河部紀事

山川典第二百卷

混同江部彙考

奉天府東之《混同江》。

「混同江即松阿里江,一名鴨子河,一名粟末江,一名 宋瓦江,一名松花江」,在今奉天府開原縣城東北一 千里,源出長白山巔之潭,北流經船廠東南出邊南, 受長白山北諸窩集中各泉之水,北受諾尼江之水。 又折而東南,受烏喇城南諸水及寧古塔之烏蘇里 江諸水,北受邊外諸水及黑龍江之水。合而東流,繞 乞勒兒黑真、飛牙喀諸國而入東海,凡三千五百餘 里。

按《魏書勿吉國本傳》:「自和龍北二百餘里,有善玉山。 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瓌水。 水廣里餘。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魯水。又東北行十八 日,到其國。國有大水,闊三里餘,名速末水。」

按《唐書黑水靺鞨傳》,「古肅慎地,其著者曰粟末部,居 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與高麗接,依粟末水以 居。」

按《遼史聖宗本紀》,太平四年,詔改鴨子河曰混同江。 按《金史世紀》,其在北者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 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按:《全遼志》,「混同江在開原境外一千五百里,源出長 白山。」

按《盛京通志》,烏喇境內有長白山,山巔有潭,週圍八 十里。西南流入海者為鴨綠江。東南流入海者為土 門江。北流遶船廠城,東南出邊,受諾尼江東注,北受 黑龍江,南受烏蘇哩江,曲折入海者為混同江。 混同江在烏喇城之東南,即松阿里江也。一名鴨子 河,一名粟末江,一名宋瓦江,一名松花江。按《明一統 志》云:「混同江在開原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長白山, 舊名粟末河,俗呼宋瓦江。北流經金故會寧府,下達 五國城,東入於海。」又云:「松花江在開原城東北一千 里,源出長白山,北流經金故南京城,合灰扒江、混同 江東流入海」云云。是以松花、混同為二江也。今按其 地,長白山為諸水發源之地,小者為河,大者為江。江 有三,西南流為鴨綠,東南流為土門山之北,百泉奔 湊。自船廠東南北流,出邊,受諾尼江。折而東北,受黑 龍江,南受烏蘇哩江。遂東注入海者,混同江也。按《遼 史》,聖宗太平四年,詔改鴨子河為混同江。混同江之 名始見於此,而土人呼為松阿里江。《金志》有宋瓦江, 則松阿里音之訛也。《明一統志》松花江即宋、瓦字之 變也。《金史帝紀》有云:「混同江一名黑龍江。」蓋指其下 流兩江交會之處言之。而或以此江名松花,而以薩 哈連江為混同,誤也。按: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冊混 同江之神為興國應聖公,立廟致祭,其文曰:「江源出 於長白。」則此江稱混同無疑。前代冊文可據,而宋、瓦、 松花皆隨音取字,不可為準。遠地簡冊,傳聞多誤,故 特詳辨之。

「長嶺子」,即歌爾民朱敦,在烏喇城西南五百里,南接 納綠窩集,北接庫魯訥窩集。自長白山南一嶺環遶, 至此綿亙不絕,遂為眾水分流之地。東北流為遼吉 善河、輝發等河,入混同江。西北流為英額占、尼哈達、 葉赫黑兒蘇等諸河,入奉天府界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