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45

此页尚未校对

方十餘里,可以耕稼。」

太子河,即東梁河,源出幹羅山,西流五百里,至都司 城東北五里,折而西南流,至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 入海。

按《明一統志》:「遼東都指揮使司,遼河源出塞外,自三 萬衛西北入境,南流經鐵嶺、瀋陽都司之西境,廣寧 之東境,又南至海州衛西南入海,行一千二百五十 里。」按《唐書》:「太宗征高麗,至遼澤,泥淖二百餘里,人馬 不可通,布土作橋,既濟撤之,以堅士卒之心。」即此。至 今遼地遇雨則多淖,其亦天造之險歟?

塗河,源出塞外,自三萬衛西北二百五十里入境,南 流入遼河。

柴河源出瀋陽衛東諸山,西流經城北入遼河。 按《盛京通志》:遼河在奉天府城西一百里,即巨流河 也。《漢書》及《水經》俱作「大遼水」,謂出塞外衛白平山,東 南入塞,過遼東襄平縣西,又東南過房縣西,又東南 過安市縣西南入於海。《明一統志》云:「源出塞外,自三 萬衛西北入境,南流經鐵嶺、瀋陽都司之西境,廣寧 之東境,又南至海州衛西南入海,行一千二百五十 五里。」今按:遼河源出邊外有二:其一自西北來者,遠 不可考。其一自東來者,亦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 為黑兒蘇等河。合而北流出邊西北,繞鄧子村,又西 南折,與自西北來河合而為一,遂西南流,自開原縣 明安貝勒屯東十里入邊,流經鐵嶺縣北,清河自東 來會,入雙峽口,西南分為二,曰內遼河、外遼河,遶縣 之西南,合而為一,至開城為巨流河,又分流復南匯, 經海城縣之西,與太子河會,遂為三汊河入海。此河 左右即遼東、遼西所由分。魏公孫淵拒司馬懿,使將 屯遼隊自固。懿張軍其南,潛渡其北,即此。唐太宗征 高麗,泥淖二百餘里,布土作橋,乃濟。至今此地遇雨, 泥淖不可行,天造之險,自古已然也。

烏喇昂邦牙哈河,在城西三百二十餘里,源出庫魯 訥《窩集》,西北會黑兒蘇河,出邊為遼河。

黑兒蘇河,在城西四百餘里,源出庫魯訥窩集,北流 出邊,即遼河上流也。

承德縣渾河在城南一十里。《明一統志》云:「一名小遼 水」,謂出塞外。西南流至瀋陽衛合沙河。又西南流至 都司城,西北入於太子河。按小遼水,《漢書》及《水經注》 俱云:「高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今按:渾河發源 自長白山《納綠諸窩集》中。西北流入英額邊門,繞奉 天府城之西南,至王大人屯東南與太子河會,西流 合遼河為「三汊河」,入海。

開原縣沙河在城南三十里,源出松山堡峰,入遼河。 「馬鬃河」在城西二十里,源出邊外,自漾鋪西入境,至 史家堡入遼河。

亮子河在城西四十五里。《明一統志》云:「源出三萬衛 東北槍杆嶺,南流入遼河。」

清河在城南二里。《明一統志》云:「出分水嶺。」今按:阿綠、 覺羅、哈達諸河經拐磨子山合流,即為此河,西入遼 河。

鐵嶺縣范河在城南三十里,源出佳瑚禪山,至螞蜂 溝入遼河。

外遼河在城西十里,即遼河。自下塔子分出,至紅寶 石大臺入遼河,遂為內外遼河。

柴河在城北二里。源出分水嶺,至席家莊入遼河。 錦州府廣寧縣之珠子河,在城東北四十里。《明一統 志》云:「源出廣寧縣東北一百里白雲山,南流入遼河。」 五道河,在城東北二百十里,即楊檉木河分流三十 里入遼河。

楊檉木河在城東北二百二十里。源出邊外,由彰武 臺邊門入境,流二百七十里入遼河。

遼河:在城東北二百三十里。即巨流河。

遼陽州太子河,在城北十五里,源出邊外撒木禪山, 自葦子峪東入邊,西南流,匯渾河、遼河為「三汊河。」 海城縣「三汊河,在城西六十里,係遼河、渾河、太子河 流入海處。」

遼河部藝文

《渡遼河          》金劉著。

「身隔遼東渡,心懷冀北群。會歸蘇屬國,卻憶范將軍。」 風陣橫秋雁,雷聲吼夜蚊。《方言》莫相笑,唐梵本殊分。

渡遼河坐新舫中     明王之誥

《畫舫樂新成》,牙檣引柔浪。鼓楫泛中流,搴篷凝遠望。 宿雨潤良疇,晴嵐起巖嶂。慚予利涉心,已在菰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