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易水又東,梁門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於梁門,東入 長城,東北入陂。陂水北接范陽陂,陂在范陽城西十 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謂之為鹽臺陂。陂水南通梁門 淀,方三里。淀水東南流出,長注易水,謂之范水。易水 自下,有《范水通目》。又東逕范陽縣故城南,即應劭所 謂「范水之陽」也。易水又逕樊輿縣故城北。漢武帝元 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條為侯國,王莽更名握符 矣。《地理風俗記》曰:「北新城縣東二十里有有」或作東樊 輿亭,故縣也。易水東逕容城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 封趙將夕一作夜《於深澤》。《景帝》中元三年,「以封匈奴降 王攜徐盧於容城,皆為侯國。」史記作唯徐盧吳依漢書改之王莽更 名深澤。易水又東,渥水注之。其水上承二陂於容城 縣東南,謂之大渥澱、小渥澱水南流注易水,謂之渥 同口。水側有渾渥城,易水逕其南,東合滱水。故桑欽 曰:「易水出北新城城北,東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稱 矣。易水又東,逕易京南。漢末,公孫瓚害劉虞於薊下, 時童謠云:「燕南垂,趙北際,唯有此中可避世。」瓚以易 地當之,故自薊徙臨易水,謂之易京城,在易水西四 五里。趙建武四年,石虎自遼西南達易京,以京鄣至 固,令二萬人廢壞之。今者地壁夷平,其樓基尚存,猶 高一匹餘。小爾雅云二丈為兩倍兩為匹是四丈為一匹也基,上有井,世名 易京樓,即瓚所堡也。故瓚所《與子書》云:「袁氏之攻,狀 若鬼神,衝梯舞於樓上,鼓角鳴於地中。」即此樓也。易 水又東,逕易縣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闞 駰稱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與賓客知謀者祖道於 易水上,皆素衣冠送之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 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高漸離《擊 筑》,宋如意和之。燕策史記俱無宋意事唯陶淵明詠荊軻詩云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與此有之「為壯聲,士髮皆衝冠;為哀聲,士皆流涕。」疑於此 也。余按遺傳舊跡,多在武陽,似不餞此也。漢景帝中 元三年,封匈奴降王僕䵣為侯國也。按漢功臣表䵣注音怛吳本改 作黥誤今正之

又東過安次縣南。易水逕縣南,鄚縣故城北,東至 文安縣,與雩池合。《史記》蘇秦曰:「燕長城以北,易水以 南」,正謂此水也。是以班固、闞駰之徒,咸以斯水謂之 南易。

又東過束州縣南,東入于海。《經》書「水之所歷,沿次 注海」也。

按:《隋書地理志》,「上谷郡易。」有易水。

按:《遼史地理志》,「易州高陽軍有易水。」

按:《金史地理志》:易州。有易水。

雄州:「歸信。」有易水。

遂州。遂城。有易水。

按:《明一統志》:「保定府易水,在安州城北。自府境曹河、 徐河、石橋河、一畝泉河、滋河、沙河、鴉兒河、唐河諸水, 至此合流為易水,又至雄縣南,為瓦濟河,過直沽入 於海。」

劉家淀在安州城西二十里,源自清苑縣之石橋河、 一畝泉河,至州西匯而為淀,北流入易水。

土尾河在保定府城東南九十里,源自蠡縣唐河,經 縣境至安州合易水。

沙河在祁州城西南二十里,源自定州,流經州境,東 南與滋河合入《易水》。

按《畿輔通志》,順天府固安河,即易水,東過安次縣界。 按《易州志》《明一統志》曰:「易水在保定府安州城之北 源,舊志曰,發源涿郡故安縣之閻鄉。」予謂易州以易 水得名,不應在安州城之北源,即舊志所載,亦自相 刺謬也。世傳燕故都即今城南燕子村,則當年餞荊 軻之處,或即村南之大河是也。舊志又云,「易水即白」 澗水,白澗乃軍營河之上流,子莊溪之下流云。 白楊水,在州治南三里,發源白楊嶺,下通易水,一名 虎眼泉。

子莊溪:源出子莊關,南流入《易水》。

源泉在州西北十二里,流入易水。

五里河在州東南,流入易水。

女思谷水在州城西南五十里。源自女思澗,東北流 注於易水,謂之「三會口。」

按《保定府志》,易水在易州。《水經》云:「易水出涿郡固安 縣閻鄉西山,東過范陽、容城、安次、泉州四城,南入於 海。」

按《安州志》,易水即黑龍口河,與濡水合流。《一統志》載 易水在安州城北,源自代州廣昌,逕安肅曹河、徐河、 界河、石橋河、一畝泉河、滋河、沙河、丫河、唐河九河,至 此合流為易水。舊志因之,遂以依城河為易水河,乖 謬不經,一至於此。考之桑欽《水經》曰:「易水出涿郡故 安縣閻鄉西山,東過范陽縣南,又東過容城縣南。」《地 理志》曰:「故安閻鄉,易水所出。」酈道元曰:「易水出西山 寬中谷,東歷燕之長城,又東逕漸離城南武陽南,左 得濡水枝津故瀆,至范陽東入濡水。濡水出故安縣 西北窮獨山南谷,東流與源泉水合,東南逕樊於期 館西,又逕荊軻館北,南入燕都城東轉分為二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