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水東注金臺陂,一水逕故安城西側」城南注易水。夫 武陽在易州東南,故燕之下都也。范陽亦在易州東 南六十里,金臺在范陽地,濡、易至此合流,故又曰「濡 水。」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其水 又東流,有毖水南會渾波同注,俗謂之為「雹河。」其下 流即今之黑龍口河,乃濡、易水入安州之派也。其東 又渥水注之,上承二陂於容城縣東南,謂之大渥澱。 小渥澱水南流注易水,謂之渥同口。水側有渾渥城, 易水逕其南,東合滱水。故桑欽曰:「易水出北新城西 北,東入滱。」考之《許善心傳》曰:「高陽,北新城人。」則北新 城乃高陽舊地,以水道求之,當在新安長流河界也。 杜預曰:濡水出高陽,東北至河間鄚縣入易水。夫高 陽東北即新安地,謂濡水出之,似矣。然謂至河間鄚 縣入易水,則非也。蓋鄚縣今任丘地,濡、易水至此聚 流,安得言入鄚?漁仲《通志書》引以論濡水,且曰:「高陽, 順安軍治。鄚莫州治。」《正義》謂高陽今無此水,平地燕 趙之界無泉出者,未知杜言何據。然泉水古有處,今 涸竭者何限,杜子之言豈妄哉?夫杜云出者,非指泉 出也,謂流出其地耳。《正義》疑之,謬矣,而《通志》書復疑 為「涸竭」,謬益甚焉。《春秋·昭公七年》,齊與燕會于濡水。 按《水經注》即任丘界也。但易水亦溷于此,而獨言濡 者,蓋南濡北易,互舉通稱,故州地稱濡陽縣,杜稱易 陽,各就其所見而稱之耳。《史記》:秦伐燕於易水之西。 蘇秦曰:「燕長城以北,易水」以南。張儀說燕王曰:「大王 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 非大王之有也。」皆指燕王之都而言也。《通鑑釋義》謂 易水東逕霸州文安入滱。《補註》謂易水在安州城北, 皆自其下流言之,而非其故也。安州得濡、易之勝為 多,故特為考之。

按《雄縣志》,易水在縣西南十里。按《水經》,源出涿郡故 安縣閻鄉西山,東歷安州,北受安肅之曹之徐,下連 清苑之石橋之一畝泉,并蠡之滋河、沙河、鴉兒河、唐 河,匯八為九,雄當其衝。南穿蓮花淀,會高陽河,過易 易橋,由龍灣抵天津入海。其折而東者,合白溝,泊西 郭為瓦濟。今渠淀半淤,故道變易,不復泊西郭矣。雄 原名「易」,故水稱「易水」,《舊誌》即以為燕太子丹送荊軻 處。按:高漸離、田光故居,與荊軻城俱在易州,當軻西 入秦,自不由雄也。

雄河在縣南三里。源自安州,流經本縣,東合《易》水達 直沽,入於海。

瓦濟河在縣城門外,易水合白溝是也。

三坌河,在縣東三十五里。以其會易水、白溝、清河,故 名。

按《固安縣志》,易水即固安河,東過安次縣經流其地, 今涸。

按《東安縣志》易水,其源出固安縣閻鄉西山。

九河在縣城北,其名有漕河、徐河、石橋河、一畝泉河、 滋河、沙河、鴨兒河、唐河,入易水。

按《任丘縣志》:「易水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易州,流經 獻縣五里鋪,合滹沱河而達於海。」

濡水,在縣西北二十里,向東合《易水》。

滱水在縣治西,通利渠水注於此,下流合易水。 高陽河自高陽縣來,經趙北口,合易水入海。

按易水源委桑欽及酈道元言之甚詳但自漢晉以來世代有更易水道有變遷作志書者徒泥于水經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鄉西山一語誤以今之固安縣為漢之故安縣是以反覆考究終不能得其源委所在至諉曰故道涸竭不可考徒引水經注數語以相支吾更覺無謂不知今之固安非漢之故安也今之固安在漢為方城縣屬廣陽國後屬涿郡而漢之故安乃今之保定府易州也易州在戰國時隸燕之上谷郡至漢高帝元年改易州為故安縣至十二年分上谷郡置涿郡領易縣晉太和元年改為范陽國至隋開皇間復改為易州此易州之所以為漢故安也且其地又有漸離城荊軻臺遺跡則其為易水之源無疑矣但其所謂閻鄉西山今不可考其為何村何山也至其下流所經范陽縣當為今之定興容城縣即今之容城鄚縣當為今之任丘其餘州縣名目更改不常而水道支分亦時有淤塞大約會白洋水濡水源泉水子莊溪水五里河女思谷水曹河徐河界河石橋河一畝泉河滋河沙河丫河唐河九河瓦濟河三岔河又會高陽河滱河滹沱河諸水東至直沽入海而至其迂流曲折或分或合志書不能盡載今亦無從考究姑存以俟知者

易水部藝文

《易水歌          》。「燕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渡易水          梁吳均

《雜虜客來齊》,時余在角觝。揚鞭渡易水,直至龍城西。 日昏笳亂動,天曙馬爭嘶。不能通瀚海,無面見三齊。

易水送別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易水懷古          馬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