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59

此页尚未校对

西,會牧牛山。《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八十里有牧牛 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滄河之上源也。山在縣東北三 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廟。耆舊云,「山下亦有百泉競 發,有一神牛駮身自山而降,下飲泉竭,故山得其名。」 今山下導九十九泉,積以成川,西南流國。宋本作谷水與 浮圖溝水注之,出夷輿縣故城西南,王莽以為朔調 亭也。其水俱西南注於滄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溝。古 老云:「晉世地裂,分此界間成溝壑」,有小水,俗謂之分 界水南流入滄河。又西逕居庸縣故城南,魏上谷郡 治。昔劉虞攻公孫瓚不剋,北保此城,為瓚所擒,有粟 水入焉。水出縣下城西枕水,又屈逕其縣南,南注滄 河。又西與右陽溝水合,水出縣東北,西南流逕居庸 縣城北,西逕大翮小翮山南。高巒截雲,層陵斷霧,雙 阜共秀,競舉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年及 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煩多,以 次仲所易文簡,便於事要,奇而召之,三徵而輒不至。 次仲履真懷道,窮數術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檻車 送之。次仲首發於道。古本作首發於邁化為大烏。御覽引作大鳥「出 在車外,翻飛而去,落二翮於斯山,故其峰巒有大翮 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北六十里,有大 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神。山屋東有溫湯水口,其 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峰舉四十里,上廟則次仲廟也。」 右出溫湯,療治萬病。泉所發之麓,俗謂之土亭山。此 水炎熱倍甚,諸湯下足,便爛人體。療疾者要須別引 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孫云謂不得聲言其熱耳言之則更灼熱矣次《翮山》。 宋本作大翮山東。其水東南流,左會陽溝水,亂流南注滄河。 滄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記》曰:「牧牛泉西流與 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稱矣。清夷水又西, 靈亭城水注之。水出馬蘭西澤中,眾泉瀉流。宋本作溜歸 於澤。澤水所鍾,以成溝瀆。瀆水又左,與馬蘭谿水會, 水導馬蘭城,城北負山勢,因阿仍谿,民居所給,唯仗 此水。水南流出城東南入澤水。澤水又南逕靈亭北, 又屈逕靈亭東,落次仲鳥翮於此,故是亭有「靈亭」之 稱矣。其水又南流,注於清水。清水並當作清夷水又西得泉 溝水,會水導源川南平地,北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 南,得桓公泉。蓋齊桓公霸世,北伐山戎,過孤竹,西征 束馬,縣車上卑耳之西極,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 陽縣東《西而》謝云當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西逕 沮陽縣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 調,縣曰沮陰。闞駰曰:「涿鹿。」東北至李云疑脫一上字谷城六 十里。《魏土地記》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水又屈 逕其城西南流注於濕水。濕水南至馬陘山,謂之「落 馬河。」

又東南出山。濕水又南入山,瀑布飛梁縣河注壑, 漰湍十許丈,謂之「落馬洪」,抑亦孟門之流也。濕水自 南出山,謂之清泉河,俗亦謂之曰「干水」,非也。濕水又 東南逕良鄉縣之北界,歷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過廣陽薊縣北。孫云廣陽今京師薊縣今大興 注濕水又東,逕廣陽 縣故城北。謝承《漢書》曰:世祖與銚期出薊,至廣陽,欲 南行,即此城也。謂之小廣陽。濕水又東北,逕薊縣故 城南。魏氏《土地記》曰:「薊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逕 其北」,蓋《經》誤證矣。昔周武王封堯後於薊,今城內西 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 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國也。秦始皇二十三年滅燕,以 為廣陽郡。漢高帝以封盧綰為燕王,更燕國。城有萬 載宮、光明殿。王莽改曰廣公,縣曰代成。東掖門下,舊 慕容雋立銅馬像處。昔慕容廆有駿馬,赭白有奇相 逸力。至雋光壽元年,四十九矣,而駿逸不虧雋奇之 比。鮑氏驄命鑄銅以圖其像,親為銘讚,鐫頌其傍,像 成而馬死矣。大城東門內道左。有魏征南將軍《建城 鄉景侯劉靖碑》。晉司隸故尉。當作校尉《王密表》:「功加於民, 宜在祀典。」以元嘉四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揚于 後葉矣。濕水又東,與洗馬溝水合。水上承薊水,西注 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縣西北平地,道泉流結西湖, 湖東西二里,南北三里,蓋燕之舊池也。淥水澄澹,川 亭望遠,亦為遊矚之勝所也。湖水東流為洗馬溝,側 城南東門注昔銚期啟戟處也。後漢書銚期從光武徇薊時薊中起兵應 王郎之檄光武趣駕出百姓聚觀滿道不得行期騎馬奮戟瞋目大呼曰䟆眾皆披靡及至城門已閉攻 之得出其水又東入濕水。濕水又東逕燕王陵南。陵有 伏道,西北出薊城中。景明中,造浮圖建利。當作剎窮泉。 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尋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 二基趾盤疑作磐固猶自高壯,竟不知何王陵。濕水又 東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東注,逕 燕王陵北,又東逕薊城北,又東南流。《魏氏土地記》曰: 薊東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其水又東南入濕水也。 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漢光武建武二年, 封潁川太守寇恂為雍奴侯,魏遣張郃樂進圍雍奴, 即此城矣。笥溝,水之別名也。《魏氏土地記》曰:「清泉河, 上承桑乾河東流,與潞河合濕水東入漁陽,所在枝 分,故俗諺云:『高梁無上源,清泉無下尾』。」蓋以高梁微 涓淺薄,裁足津通,憑藉涓流,方成川甽。清泉至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