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里會入於海。」

鉤盤河《山東通志》曰:「在德平縣西南,東至陵縣東五 十里,今尚謂之盤河店。又東至樂陵縣南入海。」《德平 縣志》曰:「鉤盤在縣南門外,遶西門永豐橋下。」《武定州 志》曰:「鉤盤河距州北十里。」《霑化縣志》曰:「鉤盤即久涸, 形固在也。自長河西平,商河、宜城,抵霑化城之北一 里許。」《臨邑縣志》曰:「鉤盤自德州經臨邑、德平,過陽信」, 入海陵。《縣志》曰:「鉤盤河在縣東四十五里,今尚謂之 盤河店。」《海豐縣志》曰:「《寰宇記》云:鉤盤河自陵縣東南 臨邑分為二,其一經德平商河北行至陽信南二十 里而斷,為截河鋪。其一自德平西北樂陵東南經海 豐,南過霑化,北至久山鎮入海。」《輿地記》曰:「鉤盤在無 棣」,今海豐縣北有無棣村。或曰覆鬴,即鉤盤之一支 也。《樂陵縣志》曰:「鉤盤河在縣東南。」

鬲津河《山東通志》曰:「在陵縣南一里。」《陵縣志》曰:「按《史 記》云在鬲縣。今相傳在陵縣南布政分司前,即其故 跡。明弘治間,填建儒學。」禹城,《縣志》曰:「即西河。禹城西 門曰鬲津門,西石橋曰鬲津橋。」《海豐縣志》曰:「自齊河 禹城平原西來,北行經德州德平,至樂陵北三十里 舊縣南。又東過慶雲南,東北至崔家口,入海豐境。經」 馬谷、騮山之間,北至大沽河入海。大沽河,即鬲津下 流入海處。《山東通志》作「大枯河。」《樂陵縣志》曰:「鬲津河 在樂陵東。」《平原縣志》曰:鬲津河。按《通典》「自安德流至 平原界。」《德平縣志》曰:「鬲津河在德平縣東南里許,其 道與鉤盤河同。」《漢書溝洫志》云:「九河之名,有徒駭、胡 蘇、鬲津。」鬲津,今在平成、東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徒 駭,相去二百里。顏師古曰:「鬲津,言其順小,可鬲以為 津而渡也。」「鬲」與「隔」同。

《齊乘》云:朱文公《九歌註》曰:「禹治河,至兗州,分為九道, 以殺其溢。其間相去二百餘里,徒駭最北,鬲津最南。 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八枝也。」《胡氏大記》曰:「大 陸澤北九河之地,平延漫流易淤,故禹多與之地,使 下流通曠。齊桓擅一時之利,適河行徒駭,因以入河 之地,充樹藝,立城邑,下流始迫溢為患。」今按河過大 陸趨海,勢大土平,遷徙不常。自播為九,禹因而疏之, 非河獨行經流,禹於旁近支鑿以殺其溢也。禹後歷 三代,至齊桓時,千五百餘年矣。支流漸絕,經流獨行, 亦理勢如此,非齊桓冒曲防之禁,故塞九河,實九河 自為平陸,可樹藝耳。至定王五年,河遂南徙砱礫。漢 世漸決而南。元帝永光中,決於清河,「分流入博州。後 又決於平原,乃東入青、齊二州之境,遂由漯川與濟 並行入海。宋紹熙以後,乃南連大野,並泗入淮。金初, 又改由渦,近歲復由泗入淮。河濁,淮、泗俱清,清淮勢 大,可以吞伏,故下流無淤塞之患。惟汴、宋之郊,盤屈 平壤,潰決如故。自定王以來,又千五百餘年,河自北 而南,徙千餘里。今按」桑田之地,講求變遷之陵谷,欲 盡合古書,難矣。漢世去古未遠,河隄都尉許商言九 河故道,謂徒駭在成平

今獻州樂壽縣景城鎮。古有成平城。

「胡蘇」在東光。

今景州東光縣,東連滄州。古有胡蘇亭。

鬲津在鬲縣。

德州有鬲縣城

曰:「太史,曰馬頰,曰覆釜,在東光之北,成平之南。曰簡, 曰絜,曰鉤盤,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斯言簡而近實。 後世圖志雖詳,反見淆亂。余嘗往來燕、齊,西道河間, 東履清、滄,熟訪九河故道,蓋西北流,衡漳注之。

今之御河。漢初猶入河。漢魏時名「漳水。」 隋唐以來名「御河。」

河既東徙,漳自入海,安知北流之漳,非古徒駭河歟?

《宋會要》:神宗熙寧三年,議開御河。臣寮奏云:「可於恩州武城縣開約二十餘里,入黃河北流故道,下五股河。」 詳此,則御河入黃河北流故道無疑也。

踰漳而南,清、滄二州之間,有古河隄岸數重,地皆沮 洳沙鹵,《太史》等河當在其地。滄州之南,有大連澱。

今曰大梁五龍堂《宋碑》作「大連」 ,疑即隋末群盜所據之豆子䴚也。

西踰東光,東至海,此非胡蘇河歟澱。南至西無棣縣, 百餘里間有曰「大河」,曰「沙河」,皆瀕古隄,縣北地名「八 會口。」

土人云:「因河會得名。」

縣城南枕無棣溝,茲非簡絜等河歟。

無棣溝通海,隋末廢塞,唐薛元鼎開之,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滄海魚鹽至。昔日徒行今騁駟,美哉薛公德滂被。」 凡此溝澱,今皆為鹽司堰塞。平時瀦水不通,纔遇霪雨,水即潰溢,故河間清、滄之地,常被水患,無有寧歲。昔有言于執政者曰:「撥丁河數場鹺課,與山東運司帶辦廢堰泄水,則河間永無患矣。」 惜執政無識,竟阻之,良可歎矣。

東無棣縣北有河道闊數里,西通德、棣,東至海,茲非 所謂「鉤盤河」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