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九河部外編

《拾遺記》:「九河分流,南有赤陂紅波,千劫一竭,千劫水 乃更生也。」

洛水部彙考

廣平府之洛水

「洛水」,源出山西遼州太行山,有南北二河,南洛河在 河南彰德府武安縣南八里,自縣西北十八盤山下 流至柏林里,又東至洛遠里南繞東經靈山紫山石 逼口,與北洛合。北洛河在武安縣北八里西山一帶 泉水會流便伏,至兩洛交會復出,受彰德之儒教、響 水諸河,又受順德府平鄉縣之落漠河,經廣平府城 北,東經真定府之鉅鹿縣界,入「滹沱河。」

按:《金史地理志》:「洛州永年。」有洛水。

雞澤。有洛水。

按:《續文獻通考》:「廣平府洛河在府城北三十五里,源 出遼州太行山,流經武安縣東北入永年縣北境,至 雞澤縣與沙河合。」

按:《明一統志》廣平府:「漳河,源出河南磁州西山,流經 本府成安、廣平、肥鄉、曲周四縣,下流入洛河。」

按《河南通志》:「彰德府洛河,源出遼州太行山,至武安 縣柏林里,伏流至洛遠里復出,東經鉅鹿縣境,入滹 沱河。」

儒教河源出太行山麓,流經武安縣沙窩里,伏流至 儒教里,復出入《洛河》。

響水河源出沙河縣趙村,流經武安縣境入洛河。 通利渠在武安縣城西一里許,值霖雨輒遭水患,縣 令柰永昂注水入洛河,民德之,謂其渠曰「通利。」 按《彰德府志》:「南洛河在武安南八里,源出縣西北十 八盤山下,至柏林里,伏流至洛遠里復出,旋南繞東, 經靈山、紫山、石逼口,合於北洛,至鉅鹿縣界入滹沱 河。」

北洛河在武安縣北八里。源自西山一帶,泉水會流, 泉初出尚顯,下流便伏,至兩洛交會之處復出。當夏 秋間,因雨水暴漲,波濤淜湃。登儒山嶺望之,一大觀 也。

按《畿輔通志》:「廣平府洛河,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遼 州,經武安三門達紫山北,二流雙導,匯而為一,東流 雞澤,入寧晉泊。」

沙河在府城北五十里。上從沙河縣界流入永年縣 北境,下達雞澤縣界,與洛河合。

洛水渡在府城北二十里。

按《順德府志》:平鄉縣「落漠河在縣西南十八里,古薄 津也。本洛河分派,與南和滏陽河合流入大陸澤。 洛河在廣宗縣東南十五里,源出山西遼州太行山, 流經廣宗境內,東入寧晉泊。」

洛水部紀事

《唐書李晟傳》:「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人。世以武力仕廣 德初,擊党項有功,授特進,試太常卿。建中二年,魏博 田悅反,晟為神策先鋒,與河東馬燧、 昭義李抱真合 兵攻之,斬楊朝光。晟乘冰渡洛水,破悅,又戰洹水,悅 大敗,遂進攻魏,加檢校左散騎常侍。」

《羅士信傳》:「士信,齊州歷城人。授絳州總管,封郯國公, 從秦王擊劉黑闥洛水上。」

《廣平府志》:「宋神宗元豐四年,洛水溢,壞城郭軍營。」 《元史本紀》:「泰定元年秋七月丁未,順德路任縣沙澧 洛水溢。」

《廣平府志》:「馬翰如,陳留進士。萬曆初,令永年。以洛水 多溢,為之築堰,開拓滏陽稻田,增千餘畝,至今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