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般瀆。

又逕般縣故城北。王莽更之曰「分明」也。

東逕樂陵縣故城北。《地理志》曰:故都尉治伏琛。晏 謨言:「平原邑,今分為郡。」

又東北逕陽信縣故城南,東北入海。

屯氏河故瀆,自別河東逕甘陵之信鄉縣故城南。 《地理志》曰:「順帝更名安平。」應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 有信鄉,故縣也。」

屯氏故瀆又東逕甘陵縣故城北,逕靈縣北,又東北 逕鄃縣,與鳴犢河故瀆合,上承大河故瀆於靈縣南。 《地理志》曰:「河水自靈縣別出為鳴犢河者也。」 東北逕靈縣東,東入鄃縣,而北合屯氏瀆。屯氏瀆, 兼鳴犢之稱也。又東逕鄃縣城北,東北合大河故瀆, 謂之口。《十三州志》曰:「鳴犢河東北至修入屯氏,考瀆 則不至也。」

「又東北,右過衛國縣南。又東北過濮陽縣北,瓠子河 出焉。」河水東逕鐵丘南。《春秋左氏傳》哀公二年,鄭 罕達帥師,郵無恤御簡子,衛太子為右,登鐵丘,望見 鄭師,衛太子自投車下。即此處也。京相璠曰:「鐵丘名 也。」杜預曰:「在戚南河之北岸,有目城。」後漢志作聶城城,戚邑 也。有子路冢。河之西岸有竿城。舊本在河之有竿城吳作河北非今據宋 本改正《郡國志》曰:衛縣有竿城者也。河南有龍淵宮。武 帝元光中,河決濮陽,汜郡十六,發卒十萬人塞決河, 起龍淵宮。蓋武帝起宮於決河之傍,龍淵之側,故曰 「龍淵宮」也。

河水東北流而逕濮陽縣北,為濮陽津。「故城在南, 與衛縣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隄、宣房堰。粵 在漢世,河決金隄,涿郡王遵自益州刺史遷東郡太 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隄決壞。遵躬率民吏,投沈 白馬,祈水神,河伯親執圭璧,請身填隄,廬居其上。吏 民皆走,遵立不動,水波齊足而止,公私壯其勇節。」 河水又東北,逕衛國縣南,東為郭口津。河水又東,逕 鄄城縣北。一作國名 注故城在河南一十八里,王莽之鄄 良也。沇州舊治,魏武創業,始自於此。河上之邑,最為 峻固。《晉八王故事》曰:「東海王越治鄄城,城無故自壞 七十餘丈,越惡之,移治濮陽。城南有魏使持節、征西 將軍、太尉、方城侯鄧艾廟,廟南有艾碑,秦建元十二 年,廣武將軍、沇州刺史、關內侯安定彭超立。河之南 岸有新城,宋寧朔」將軍王元謨前鋒入河所築也。北 岸有新臺,鴻基層廣高數丈,衛宣公所築新臺矣。《詩》 齊姜所賦也,為廬關津臺。東有小城,崎嶇頹側,臺枕 河,俗為之底閣城,疑故關津都尉治也,所未詳矣。 河水又東北,逕范縣之秦亭西。《春秋經》書,「築臺於 秦」者也。

河水又東北,逕委粟津。大河之北,即東武陽縣也。 左會浮水故瀆。故瀆上承大河於頓丘縣而北出, 東逕繁陽故城南。故應劭曰:「縣在繁水之陽。」張晏曰: 「縣有繁淵。」《春秋?襄公二十年經》書:「公與晉侯、齊侯盟 于澶淵。」杜預曰:在頓丘縣南,今名繁淵。澶淵,即繁淵 也,亦謂之浮水焉。昔魏徙大梁,趙以中牟易魏。故《志》 曰:「趙南至浮水繁陽。」即是瀆也。

故瀆東絕大河,故瀆東逕五鹿之野。晉文公受塊 於野人,即此處矣。京相璠曰:「今衛國縣西北三十里 有五鹿地,今屬頓丘縣。」

浮水故瀆又東南,逕國邑。城北,故衛公國也,漢光 武以封周後也。

又東逕衛國縣故城南,古斟觀。應劭曰:「夏有觀扈」, 即此城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年,齊田壽率師伐 趙,圍觀,觀降。」左傳曰夏有觀扈謂五觀及有扈也 浮水故瀆又東,逕河牧城而東北出。《郡國志》曰:「衛, 故觀國,姚姓。有河牧城。」

又東北,入東武陽縣東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 之謂之武陽也。《地理志》曰:「漯水出東郡武陽縣。今漯 水上承河水於武陽縣東南,西北逕武陽新城東,曹 操為東郡所治也。引水自東門石竇北注於堂池,池 南故基尚存。中城內又立一石,甚大。城西門名冰井 門,門內曲中冰井猶存,門外有故臺,號武陽臺,匝臺 亦有隅雉遺跡。」

河水又東,逕武陽縣東,范縣西,而東北流也。又東北 過東阿縣北。河水於范縣東北流為倉亭津。《述征 記》曰:「倉亭津,在范縣界,去東阿六十里。」《魏土地記》曰: 「津在武陽縣東北七十里,津河,濟名也。」

河水又歷柯澤。《春秋左傳襄公十四年》:「衛孫文子 敗公徒於柯澤者也。」今左傳作阿澤

逕東阿縣故城西,而東北出流注。孫云此下疑有鄧里渠三字注河 水枝津東出,謂之「鄧里渠」也。

又東北過茌平縣西。河自鄧里渠東北逕昌鄉亭北, 逕碻磝城西。《述征記》曰:「嚚磝。」李云當作碻磝津名也。自黃 河泛舟而渡者,皆為津也。其城臨水西南,崩於河。宋 元嘉二十七年,以王元謨為寧朔將軍前鋒入河平 碻、磝,守之。都督劉義恭以沙城不堪守,召元謨,令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