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馬河注之,水上承雩池,東逕樂鄉縣北,饒陽縣南,又 東南逕武邑郡北,而東入衡水,謂之交津口。衡漳又 東,逕武邑縣故城北,王莽之順桓也。晉武帝封子於 縣,以為王國,後分武邑、武隧、觀津為武邑郡,治此。衡 漳又東北,右合張平口故溝,上承武強淵。淵之西南 之側水有武強縣故治,故淵得其名焉。《東觀漢記》曰: 「光武拜王梁為大司空,以為侯國。」耆宿云:「邑人有行 于途者,見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長 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繫獄。擔生負而奔,邑淪為 湖,縣長及吏咸為魚矣。」今縣治東北半許。宋本作半里許落 水淵水又東南,結而為湖,又謂之郎君淵。《耆宿》又言: 縣淪之日,其子東奔,又陷于此,故淵得郎君之目矣。 淵水北通,謂之石虎口。又東北為張平澤。澤水所泛, 北決堤口,謂之張刀溝。北注衡河,謂之張平口,亦曰 張平溝。水溢。溝水溢三字古本宋本俱無今吳本增之則南注,水耗則輟 流。衡漳又逕東昌縣故城北,《經》所謂昌亭也。王莽之 田昌也,俗名之「東相」,蓋「相」、「昌」聲韻合,故致茲誤矣。西 有昌城,故目是城為東昌矣。衡漳又東北,左會雩池 故瀆,謂之合口。衡漳又東北,分為二川,當其水泆。謝云 舊本作決吳本作泆水蕩泆也處。名之曰《李聰渙》。 又東北至樂城陵縣別出北衡漳于縣無別出之 瀆。縣北者乃雩池別水,分雩池故瀆之所纏絡也。衡 漳又東,分為二水,左出為向氏口,溝水自始。宋本作此決 水也。衡漳又東,逕弓高縣故城北,漢高帝封韓信兄 子韓隤,當為侯國,王莽之樂成亭也。衡漳又東北,右 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聰渙,東北為柏梁溠。東逕扶領 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廣川王子劉嘉為侯 國。」按史記劉嘉封蒲領侯《地理風俗記》云:「修縣西北八十里有 蒲領鄉,故縣也。又東北會桑杜。」宋本作社枝津又東北,逕 弓高城北,又東注衡漳,謂之柏梁口。衡漳又東北,右 會桑杜溝,溝上承從陂,世稱「盧達從薄」,亦謂之訶摩 河。東南通清河,西北達衡水。春秋雨泛,漳澤津渚。今 觀津城北方二十里盡為澤藪,蓋水所鍾也。其瀆逕 觀津縣故城北,樂毅自燕降趙,封之於此邑,號「望諸 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東逕竇氏青山南,側隄 東出青山,即漢文帝竇后父少翁冢也。即是縣人遭 秦之亂,魚釣隱身,墜淵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 葬父,起大墳於觀津城東南,故名。舊本作民號曰青山也。 又東逕董仲舒廟南。仲舒,廣川人也,世猶謂之董府 君祠,春秋禱祭不輟。舊溝又東,逕修市縣故城北。漢 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綱王子劉寅為侯國,王莽更 之曰居寧也。俗謂之溫城,非也。《地理風俗記》曰:循縣 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縣也。又東會從陂,陂水南 北十里,東西六十步,子午潭漲,淵而不流,亦謂之「桑。」 此淵從陂南出,夾堤東流,逕循縣故城北,東合清漳。 漳泛則北注,澤盛則南播,津流上下,互相逕道。從陂 北出,東北分為二川,北逕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 一川東逕弓高城南,又東北陽津清宋本作溝水出焉。左 瀆北入衡漳,謂之陽決口。衡水東逕阜城縣故城北, 樂成縣故城南,河間郡治。《地理志》曰:「故趙也。漢文帝 別為國。應劭曰:『在兩河之間也。景帝九年,封子德為 河間王,是為獻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縣曰陸信』。」褚 先生曰:「漢宣帝地節三年,封大將軍霍光兄子山為 侯國也。漢宣帝封子開于此。漢桓帝追尊」祖父孝王 開為孝穆王,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樂陵」也。今城 中有故池,方八十步,舊引《衡水》北入城注池,池北對 層臺,基隍荒蕪,示存古意也。

又東北過成平縣南。吳本增下三字合清河。衡津又東,逕 建成縣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屬渤海郡。褚先生曰:「漢 昭帝元鳳三年,封丞相黃霸為侯國也。成平縣故城 在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間獻王子劉禮為侯國, 王莽之澤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東,右會楊津溝 水,自澤水東逕阜城南。《地理志》渤海有阜城縣,王莽 更名吾城者,非《經》所謂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 封大司馬王梁為侯國。陽津溝水又東北,逕建成縣, 左入衡水,謂之陽津口。衡漳又東,左會雩池別河故 瀆,又東北入清河,謂之「合口。」又逕南皮縣之北皮亭, 而東北逕浮陽縣西,東北注之。

又東北過章武縣西,又東北過平舒縣南,東入海。 清漳自章武縣故城西,故濊邑也。枝瀆出焉,謂之濊 水。東北逕參后亭,分為二瀆。應劭曰:「平舒縣西南五 十里,有參后亭,故縣也,世謂之平虜城。」枝水又東注, 謂之蔡伏溝。又東,積而為淀,一水逕亭北,又逕東平 舒縣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東。《地理志》曰:「勃海 之屬縣也。」《魏土地記》曰:「章武郡治故。」世以為章武故 城,非也。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右出為澱,一水北注 呼池。一作滹沱謂之「濊口。」清漳亂流而東注於海。 清漳水出上黨沾縣。按潞安府志圖考沾縣今遼州和願樂平地西北少 山大黽谷。南,過縣西,又從縣南屈。《淮南子》曰:清漳 出揭戾山,高誘云:「山在沾縣,今清漳出沾縣故城東 北,俗謂之漳山。」漢分沾縣為樂平郡,治沾縣水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