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南則無山以擬之,為非也。闞駰《十三州志》曰:「山治盧 奴,唐縣故域。」當作城在國北七十五里。駰所說此則非 也。《史記》曰:「帝嚳氏沒,帝堯氏作,始封于唐」,望都縣在 南。今此城南對盧奴故城,自外無城以應之。考古今 知疑作知今事義全違俗名。望都故城則八十許里,距《中 山城》則七十里,驗途推邑,宜為唐城。城北去山五里, 與「七十五里」之說相符。然則俗謂之「都香山」,即是堯 山,在唐東北望都界。皇甫謐曰:「堯山一名豆山」,今山 于城北而如東,嶄絕孤峙,唐牙桀立。唐牙當作虎牙山南有 堯廟,是即堯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堯山在南。」今 考此城之南,又無山以應之,是故先後論者咸以地 理之說為失。又即俗說以唐城為望都城者,自北無 城以擬之,假復有之,途程紆?疑脫一遠字山河之狀,全乖 古證,傳為疏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東北 流逕豆山下,合蘇水,亂流轉注,東入滱,是豈唐水乎? 所未詳也。又于是城之南,如東一十餘里有一城,俗 謂之高昌縣城,或望都之故城也,故《縣目》曰「望都縣, 在唐南昌。」當作高昌南皇甫謐曰:相去五十里,稽諸城地, 猶十五里,蓋書誤耳。此城之東,有山孤峙,世以山不 連陵,名之曰孤山。「孤」、「都」聲相近,疑即所謂都山也。《帝 王世紀》曰:「堯母慶都所居。」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 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望都縣以為名也。唐亦 中山城也,為武公之國,周同姓。其後桓公不恤國政, 周王問太史餘曰:「今之諸侯孰先亡乎?」對曰:「天生民 而令有別,所以異禽獸也。今中山淫昏,康樂,逞慾無 度,其先亡矣。」後二年,果滅魏文侯,以封太子擊也。漢 高祖立中山郡,景帝三年為侯國,王莽之常山也。魏 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興三年改曰定州,治水 南盧奴縣之故城。周之衰也,國有赤狄之難。齊桓霸 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戎狄,築城以固之。《地理志》 曰:「盧水出北平。」疑為疏闊。闞駰、應劭之徒咸亦謂是 矣。余按盧奴城內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南北一百 步,東西百餘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黑水 口。當作曰盧《不流》曰:「奴。」後漢書紀注引此注云水黑曰盧不流曰奴故城北 藉水以取名矣。池水東北際水,有漢王故宮處,臺殿 觀榭皆上國之制。簡王尊貴,壯麗有加,始築兩宮,開 四門,穿城北。一作北城累石竇,通涿、唐水流于城中,造魚 池、釣臺、戲馬之觀,歲久頹毀,遺基尚存,今悉加上。{{Annotation|疑作 土)為剎利靈圖池之四周民居駢比填遍穢陋而泉 源不絕暨趙石建武七年遣北中郎將始築小城興 起北榭立宮造殿後燕因其故宮建都中山小城之 南更築隔城興復宮觀今府榭猶傳故制昔耿昭伯 耿弇字歸世祖于此處也。滱水之右,盧水注之,上承城 內盧水池,自漠及燕、涿、滱水逕石竇,石竇既毀,池道 亦絕,水潛流出城潭,積徵一作徽《漲渭》。渭字誤宋本作涓以其潛流故 涓涓然細也水東北注于滱。滱水又東逕漢哀王陵北,冢 有二墳,故世謂之「兩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孫,康 王之子也。滱水又東,右會長星溝,溝在上曲陽縣西 北長星渚,渚水東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涓,東入 長星水,亂流東逕恆山下廟北。漢末喪亂,山道不通。 此舊有下階神殿,中世以來,歲書法族焉。晉魏改有 東西二廟,廟前有碑闕,壇場相列焉。其水東逕上曲 陽縣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 以歲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 周昭王南征不還,巡狩禮廢,邑郭仍存。秦罷井田,因 以立縣。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有下,故此為上矣, 王莽之常山亭也。又東南流,胡泉水注之,受胡泉,逕 上曲陽縣南,又東逕平樂亭北,左會長星川,東南逕 盧奴城南,又東北,川渠之左有張氏墓冢,有漢《上谷 太守議郎張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東北合滱水, 水有窮通,不常津注。

又東逕安喜縣南。縣故安嶮也。其地臨嶮,有井塗 之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應為侯國。 王莽更名寧嶮。漢章帝改曰安喜。《中山記》曰:「縣在唐 水之西,山高岸嶮,故曰安嶮。邑豐民安,改曰安喜。」秦 氏建元中,唐水汎長。宋本作漲高岸崩頹,城角之下有大 積木,交橫如梁柱焉。後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從。 余考記稽疑,蓋城池當初山水渀盪漂淪,巨栰阜積 于斯沙息壤,加以城池謝云宋本作加以成地板築既興,物固 能久耳。滱水又東,逕鄉城北,有舊盧奴之鄉也。《中山 記》曰:「盧奴有三鄉,斯其一焉。」後隸安喜城。郭南有漢 朝時孝子王立碑。

又東過安國縣北。滱水歷縣東,分為二水。一水枝 分,東南流,逕解瀆亭南。「漢順帝陽嘉元年,封河間孝 王子淑于解瀆亭,為侯國。」孫宏即靈帝也。又東南,逕 任丘城南,又東南,逕安郭亭南。「漢武帝元朔五年,封 中山靖王子劉傳富為侯國。」其水又東南流,入于平 池。宋本作滹沱滱水又東北流,逕解瀆亭北,而東北注之 矣。

又東過博陵縣南。滱水東北,逕蠡吾縣故城南。《地 理風俗志》曰:「縣故饒陽之下鄉者也。自河間分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