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口。《魏土地記》曰:「河內郡野王縣西七十里,有沁水左 逕。」舊本作徑在沁水,城西附城東南流也。石門,是晉安平 獻王司馬孚之為魏野王典農中郎將之所造也。按 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詔,興河內水利。臣既到,檢行 沁水源出銅堤山,屈曲周迴,水道九百。」御覽引此作九百里自 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巖高峻,天時霖雨,眾谷走水, 小口漂迸。宋本作小石木門朽敗,稻田汎濫,歲功不成。臣 輒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以為 方石為門,若天亢旱,增堰進水,若天霖雨,陂澤充溢, 則閉石斷水。御覽引此注作閉防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 由人,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王所許。願陛下特出臣 表,敕大司農府給人工,勿使稽延,以贊時要。」臣孚言, 詔書聽許。于是夾岸累石,結以為門,用伐水門。御覽引此 注作用代木門枋,故石門舊有「枋口」之稱矣,溉田頃畝之數, 間二玉海引此亦作間二似疊一字當作閒關歲月之功,事見《門側石銘》 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開,穴內石上有車轍牛 跡。《耆舊傳》云:「自然成者,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為 二水,一水南出為朱溝水。沁水又逕沁縣故城北,蓋 藉水以名縣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矣。」又 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東逕沁水亭北,世謂之小 沁城。沁水東右合小沁水,水出北山臺渟淵,南流為 臺渟水,南東入沁水。沁水又東,倍澗水注之。水北出 《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又東過野王縣北。沁水又東,邗水注之。出太行之 阜山,則宋本作即五行之異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築宮 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嶮固,德能覆也,內貢迴矣。 使吾暴亂,則伐我難矣』。」君子以為能持滿。高誘云:今 太行山也,在河內野王縣西北,上黨關也。《詩》所謂「徒 殆野王道傾蓋」,上黨關即此山矣。其水南流逕邗城 西,故邗關。宋本作邗國也。城南有邗臺。《春秋?僖公二十四 年》,王將伐鄭,富辰諫曰:「邗,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 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邗城,邗臺是也。今故城當太行 南路,道出其中,漢武帝封李壽為侯國。」邗水又東南, 逕孔子廟東,廟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靈度等以舊 宇毀落,上求修復,野王令范眾愛河中。宋本作河內太守 元真、刺史咸陽公高允表聞,立碑于廟。治中《劉明駕》 宋本作別駕呂次父、主簿向班虎、荀靈龜以宣尼大聖,非 碑頌所稱,宜立記焉。云:「仲尼傷道不行,欲北從趙鞅, 聞殺鳴犢,遂旋車而反。及其後也,晉人思之,于太行 嶺南為之立廟,蓋往時迴轅處也。」余按諸子書及史 籍之文,並言仲尼臨河而嘆曰:「丘之不濟,命也夫!」是 非太行迴轅之言也。碑云:「魯國孔氏,官于洛陽,因居 廟下,以」奉蒸嘗。斯言至矣。蓋孔因遷山下,追思聖祖, 故立廟存饗耳,其猶劉累遷魯,立堯祠于山矣,非謂 迴轅于此也。邗水東南逕邗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 在橋。」一作臺「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邗城東南七八里, 蓋京氏之所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詳。其水又南流 注于沁,沁水東逕野王縣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 白起攻太行,道絕而韓之野王降。始皇拔魏東地,置 東郡,衛元君自漢。當作濮陽,徙野王,即此縣也。漢高帝 元年為殷國,二年為河內,王莽之後隊,縣曰平野矣。 魏懷州刺史治皇都,遷治,省州復郡。水北有華嶽廟, 廟側有攢柏數百根,對郭臨川,負岡蔭渚,青青彌望, 奇可翫也。懷州刺史頓丘李洪之之所經構也。廟有 碑焉,是河內郡功曹山陽荀靈龜以和平四年造,天 安元年立。沁水又東,朱溝枝津入焉。又東,與丹水合, 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俗謂之源源水。《山 海經》曰:「沁水之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 水矣。丹水自源東北流,又屈而東注,左會絕水。《地理 志》曰:高都縣有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絕水是也。絕 水出泫氏縣西北陽谷,故《地理志》曰:「陽谷,絕水所出。 東南流」,左會。舊本無會字長平水,水出長平縣西北小山, 東南流,逕其縣故城,泫氏之長平亭也。《史記》曰:「秦使 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使 廉頗為將,後遣馬服君。」舊本無君字有之字吳本以之字改作君字子趙 括代之。秦密使武安君白起攻之,括四十萬眾降起, 起坑之于此。《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之南,秦壘在城 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秦坑趙眾,收頭顱,築 臺于壘中,因山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曰白起臺。」城 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里許,東西二十餘里,悉 秦、趙故壘遺壁。舊疑作猶「存焉。漢武帝元朔二年,以封 將軍衛青為侯。其東南流注絕水。絕水又東南流,逕 泫氏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曰:「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 泫氏絕水,東南與泫水會。水導源縣西北元谷,東流 逕一故城南,俗謂之都鄉城。又東南,逕泫氏故城南。 世祖建武六年,封萬普為侯國。而東會絕水,亂流東 南入高都縣,右入丹水。」《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南山 中,丹水出長平北山,南流秦坑趙眾,流血丹川,由是 俗名為丹水」,斯為不經矣。丹水又東南流,注于丹谷, 即劉越石《扶風歌》所謂丹水者也。《晉書地道記》曰:「縣 有太行關,丹溪為關之東谷,途自此去,不復由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