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丹水又逕二石入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為河 內,北曰上黨,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東南,歷西巖下, 巖下有大泉湧發洪源巨輪宋本作洪流巨輪疑當作洪流巨輸淵深 不測蘋藻冬,冬字疑誤芹,竟川含綠。雖嚴辰肅月,燕麥暄 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縣故城西,所謂長 平白水也。東南流歷天井關。《地理志》曰:高都縣有天 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在井北,遂因名焉。 故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嶮峻,入天井之高關。」太 元十五年,晉征虜將軍朱序破慕容永於太行,遣軍 至白水,去長子一百六十里。白水又東,天井溪水會 焉。水出天井關,北流注白水,世謂之北流泉。白水又 東南流,入丹水,謂之白水交丹水。又東南,出山逕鄈 城西,城在山際,俗謂之期城,非也。司馬彪《郡國志》曰: 「山陽有鄈城。」京相璠曰:「河內山陽西北六十里,有鄈 城。」《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 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轉,光溝水出焉。 丹水又西,逕苑鄉城北,南屈東轉,逕其城南,東南流 注于沁,謂之丹口。《竹書紀年》曰:晉出公五年,丹水三 日絕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擊。即此水也。沁水 又東,光溝水注之也。水首受丹水,東南流,界溝水出 焉。又南入沁水。又東南流,逕成鄉城北,又東逕中都 亭南,又合界溝水。水上承光溝東南流,長明溝水出 焉。又南逕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東過周縣北。縣故周也。《春秋左傳?隱公》十有一 年,「周以賜鄭公孫段。」六國時,韓宣子徙居之。有白馬 溝水注之。水首受白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長 明溝湖水東南流逕金亭西,分為二水,一水東出為 蔡溝,一水南流於沁也。

又東過邢丘。一曰懷縣之北 注《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到邢 丘,更名邢丘曰懷。」據今韓詩作懷甯春秋時,赤翟伐晉,圍懷 是也。王莽以為河內,故河內郡治也,舊三河之地矣。 韋昭曰:「河南、河東、河內為三河也。」縣北有沁陽城,沁 水逕其南而東注也。

又東過武德縣南,又東南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 沁水于縣南,水積為陂,通結數湖,有朱溝水注之。其 水上承沁水于沁水縣西北,自方口東南流,奉溝水 右出焉。又東南流,右泄為沙溝水也。其水又東南,于 野王城西,枝渠左水焉。以周城溉,東逕野王城南,又 屈逕其城東,而北注沁水。朱溝自枝渠東南,逕州城 南,又東逕懷城南,又東逕殷城北。郭緣生《述征記》曰: 「河之北岸,河內懷縣有殷城。或謂楚漢之際,殷王邛 治之,非也。」余按,《竹書紀年》云:「秦師伐鄭,次于懷,城殷。」 殷即是城也。然殷之為名久矣,知非從邛始。昔劉聰 以郭默為殷州刺史,都督緣河諸軍事,治此。朱溝又 東南注于湖,湖水又右納沙溝水,水分朱溝南派,東 南逕安昌城西。漢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張禹為侯 國。今城之東南有古冢,時人謂之張禹墓。余按《漢書》, 禹河內軹人,徙家蓮芍。鴻嘉元年,禹以老乞骸,自治 冢塋,起祠堂于平陵。平之肥牛亭,近延陵,奏請之,詔 為徙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于彼。此則非也。沙溝 又東,逕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大叔于溫,殺 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懷縣西南。」又逕殷城西, 東南流入于陂,陂水又值東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 謂是溝為泲渠,故班固及闞駰並言泲水至武德入 河。蓋泲水枝瀆條分所在,布稱亦兼丹水之目矣。 按《魏書地形志》河內郡沁水,二漢晉屬。治沁城。有 沁水。

按:《隋書地理志》「西河郡綿上。」開皇十六年置。有沁 水。

太原郡文水。舊曰「受陽」,開皇十年改焉。有文水、沁 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沁水出沁州沁源縣。」漢穀遠縣 後魏改今屬威勝軍羊頭山,世靡谷,至懷州武陟縣入河。澤州 有沁水縣。《山海經》:「謁戾之山。」在上黨涅縣沁水出焉,南流 注于河。注云至滎陽東北入河又云:「出井陘山東,東南注河,入 懷東南。」懷縣今武陟

按:《金史地理志》:澤州。有沁水。

沁州沁源。有沁水。

綿上:有沁水。

懷州,「河內。」有沁水。

武陟。有沁水。

孟州。「濟源。」有沁水。

按《埤史》,「沁水南歷猗氏,又南與驫驫水合。」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沁州,沁河在沁源縣城東,源出 綿山東谷,流入平陽府岳陽縣界。」

平陽府沁河源出沁州沁源縣,南流經岳陽縣,又南 流入澤州界

澤州沁河在沁水縣東五十里。源出沁州沁源縣,經 岳陽縣東流至本縣,南流,經懷慶府界入黃河。又有 杏谷水、梅谷水,俱入沁河。

河南懷慶府沁河在府城北二里。源出沁州綿山,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