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縣僅數里。

上清河在縣西北十七里。舊自白馬溝南流入沁,後 沁水漲,淤塞,自河內金城村,歷武陟、游村、李村,亦達 修武城南三橋坡,東流入衛。

按《胙城縣志》,「沁河故道,一名孟姜女河,自武陟縣流 經胙城境,北行與汲縣相接,在漢堤西,今塞。」

按《衛輝府志》:「新鄉縣沁河故道,在縣西南武陟縣,入 黃河。嘉靖二十三年,河決入衛,渰沒田舍民畜甚眾, 下至大名、曹縣,咸被衝沒。」

按《歸德府志》考城縣「沁河故道,在縣南二里,正統間 知縣劉鵬修。」

按《徐州志》:「沁河一名小黃河,一名汴河。」《一統志》云:「汴 源出河南滎陽縣大周山,東流至中牟縣入黃河。沁 河出山西沁源縣,經山東流,至河南懷慶府入黃河。」 河居中,汴居南,沁居北。河南徙則與汴合,北徙則與 沁合,故此河之名有三。今沁水久不達,惟河合于汴 爾。

沁水部藝文一

《重修沁河隄記       》明·何瑭

懷慶府城北二里而遠,有河曰「沁河」,源自山西來,乘 高趨下,怒流湍悍可畏。河之南有隄,蓋以防其患也。 始築年月無可考計,其來蓋亦久矣。成化年間,隄漸 陵夷。十八年夏秋之交,霖雨大作,河暴漲決隄,毀城, 摧房垣,漂人畜,不可勝紀。日照陳公時守懷慶,徵徒 役修築之,隄復高厚完善,迄今三十餘年矣,復漸陵 夷。比年夏秋之交,每霖雨,河水暴漲,輒至城下,城外 房屋牆垣,多致傾塌,居人恆凜凜焉。恐復有十八年 之患。太守郯城周公議欲修築,以勞費重大,乃請于 巡撫都御史李公。公曰:「修隄防以禦水患,政也。雖勞 費,固不得已。況親王在此,更有不可緩者,其亟圖之。」 乃經畫區處,計隄之當修築者,西起回龍廟,東過真 武廟,長凡三百一十丈有奇,高約二丈有奇。起工于 正德十二年正月,訖工于是年四月。太守公又令沿 隄種樹千餘株,蓋亦為護隄設也。既落成,囑某請記 成績于石,以示久遠。竊惟天下之患,備於未然,則力 省而功倍,患至而後圖之,非惟勞費不貲,往往有不 及事之悔。古人于隄防溝渠之類,歲加修治,職此故 也。惟茲隄十八年以前有人修築,則可以免墊溺之 患,奈何其不然也?今太守公及河之未為大患也,先 築隄以備之,其為民之德甚厚,然亦勞且費矣。嗣是 而後,歲加修築埤補,使茲隄不致陵夷,則吾人墊溺 之患,其永免乎?故記其修築始末,復系之以此,以告 後人云。

沁水部藝文二

《渡沁水          》明·徐賁

陸行渴懷抱,今渡沁河水。奔騰走百灘,聲遠聞數里。 我來坐其涯,肩擔欣暫弛。不意山塢間,偶得見清泚。 連朝塵沙目,豁爾淨如洗。雖云倦行力,對此亦足喜。 南風吹青蒲,白鷗忽飛起。

沁水秋聲         汪士鵩

何處新聲豁醉眸,湯湯沁水正當秋。風生絕壑林同 嘯,月湧驚湍夜更幽。似送哀猿歸客枕,疑隨逸鶴到 高樓。余心雅與清商合,洗耳毋煩擇上流。

沁水部選句

唐李適《侍宴安樂公主莊應制詩》:「沁水銀河鸚鵡洲。」 韋嗣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詩:「已陪沁水追 歡日,行奉茅山訪道朝。」

沁水部紀事

《宋書五行志》:「晉武帝泰始六年六月,大雨霖。甲辰,河、 洛、沁水同時並溢,流四千九百餘家,殺二百餘人,沒 秋稼一千三百六十餘頃。」

《晉書五行志》:「七年六月,大雨霖,河、洛、伊、沁皆溢,殺二 百餘人。」

《懷慶府志》:「河西劉虎聚結流民反於上黨,南寇河內。 太宗假叔孫建安平公,督公孫表等討虎,斬首萬餘 級,餘眾奔走,投沁而死,水為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