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隋書盧賁傳》:「賁字子徵,涿郡范陽人也。拜郢州刺史, 尋轉虢州刺史,後又遷懷州刺史,決沁水東注,名曰 利民渠,派入溫縣,名曰溫潤渠,以溉舄鹵,民賴其利。」 《懷慶府志》:「大業元年,帝將巡歷淮海,命皇甫儀發丁 夫百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復自板 渚引河與沁合流入於泗。」

《隋書煬帝本紀》:大業四年:「春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 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 郡。」

《懷慶府志》:「唐李元淳為懷州刺史,決沁渠七十餘里。」 《宋史五行志》:「神宗元豐七年,懷州黃沁河泛溢,大雨 水損稼,壞廬舍城壁,磁州諸縣鎮。」

《金史王競傳》:「競字無競,彰德人。歷寶勝鹽官,轉河內 令。夏秋之交,沁水泛溢,歲發民築隄,豪民猾吏,因緣 為奸。競覈實之,減費幾半。縣民為之諺曰:『西山至河 岸,縣官兩人半』。」蓋以前政韓希甫與競相繼治縣,皆 有幹能,絳州正平令張元亦有治績,而差不及,故云 然。

《侯摯傳》:「摯初名師尹,字莘卿,東阿人。明昌二年進士。 貞祐三年權參知政事,俄拜參知政事,行尚書省于 河北。十一月入見。壬申,遣祭河神于宜村。十二月,復 行省于河北。四年正月,進拜尚書右丞。嘗上言宜開 沁水,以便饋運。至是詔有司開之。」

《路鐸傳》:「鐸字宣叔。為翰林待制,兼知登聞鼓院。累除 孟州防禦使。貞祐初,城破,投沁水死。」

《河渠志》:「黃河沿河上下,凡二十五埽埽設散巡河官 一員,懷州、孟津、孟州及城北之四埽,則兼沁水事,設 黃沁都巡河官一員于懷州以臨之。」

《元史譚澄傳》:「澄字彥清,德興懷來人。世祖即位,擢懷 孟路總管,俄賜金符,換金虎符。歲旱,令民鑿唐溫渠, 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饑。」

《世祖本紀》:「中統二年六月,懷孟廣濟渠提舉王允中、 大使楊端仁,鑿沁河渠成,溉田四百六十餘所。」 《續文獻通考》:「中統三年八月,中書省臣忽魯不花等 奏,廣濟渠司言,沁水渠成,今以驗工分水,恐久遠權 豪侵奪。」乃下詔:「依本司所定水分,已後諸人毋得侵 奪。」

《元史郭守敬傳》:「守敬字若思,順德邢臺人。中統三年, 張文謙薦守敬習水利,巧思絕人。世祖召見,面陳水 利六事。其五,懷孟沁河雖澆灌,猶有漏堰餘水,東與 丹河餘水相合,引東流至武陟縣北,合入御河,可灌 田二千餘頃。」

《五行志》:「至元三年六月,衛輝淫雨。至七月,丹、沁二河 泛漲,與城西御河通流,平地深二丈餘,漂沒人民房 舍田禾甚眾,民皆棲于樹木。郡守僧家奴以舟載飯 食之,移老弱居城頭,日給糧餉,月餘水方退。」

二十年六月,太原、懷孟、河南等路,沁河水涌溢,壞民 田一千六百七十餘頃。

《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七年八月,沁水溢,害冀氏民田, 免其租。」

《五行志》:「成宗大德七年六月,沁河溢。」

《順帝本紀》:「至元三年六月,御河、黃河、沁河、渾河水溢, 沒人畜廬舍甚眾。」

《衛輝府志》:「明永樂十三年,黃、沁二河溢,漂流民居,渰 沒禾稼,壞衛輝兌軍倉糧,遂移倉所于大名小灘鎮。 成化九年,沁、衛河溢,渰城郭,壞民居。」

《河南通志》:「陳達,山東日照人。成化中知懷慶府。會沁、 濟暴漲,壞古陽隄,乃調屬縣民夫六千餘人,躬自督 工,閱三月而告成,百姓立石紀德。」

劉應節,濰縣人,進士。由戶部郎中擢守懷慶。值沁河 決,城外居民受患。節見之,極力濟賑。查漂沒戶數,申 請蠲租。集眾築隄,不時告成。

《山西通志》:「竇氏,李子實妻。正德間,流賊過,居人逃避。 時李子實偶出外,氏負其姑涉沁水,匿南山巖穴間。 賊至,大肆搜索,氏被執。賊首見氏色美,欲犯之,氏大 罵不從,賊刺殺,暴屍市巷。已而復甦。顧其姑失所在, 見賊猶罵不絕口。賊以大石碎其首,見之者無不慟 悼。」

《廣平府志》:「張偉,米脂監生。正德中,令邯鄲,廉勤公慎, 百廢俱興。城西沁河歲患衝激,導之使別流,建樓橋, 築墩臺,不踰月事竣。」

歐陽調律,合州進士。萬曆中令邯鄲,有清操,勤撫字。 沁河泛溢侵城,築石隄障之,至今永賴,因號歐隄。 《沁州志》:史正春遇母病劇,乃發愿曰:「古有王祥,因臥 冰躍鯉,若母病愈,願效而行之。」于是當冰堅時,正春 至沁河內,解衣久臥冰上,兩岸觀者如堵。移時氣蒸 冰釋,身幾溺水,兄力救,掖之乃出。

《衛輝府志》:「嘉靖二十二年,沁河決獲嘉新鄉,城中水 深數尺,濱河禾稼廬舍漂沒殆盡。」

嘉靖三十七年,「沁河水溢傷稼。」

《蘇州府志》:「王天爵字子修,嘉靖己未進士。知衛輝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