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63

此页尚未校对

又南過臨汾縣東。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 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鈃蹬也。《穆天子傳》曰:「乙酉,天 子西絕鈃蹬,西南至鹽。」是也。穆天子傳蹬作鄧鈃音邢郭注云即井鈃之山 其水三泉奇發,西北流,總成一川,西逕堯城南,又西 南入汾。

又屈從縣南西流。汾水又逕絳縣故城北。《竹書紀 年》:梁武王當作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絳中地。西絕于汾。汾 水西逕虒祁宮北,橫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 柱,柱徑五尺,裁與水平,蓋晉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 故能持久而不敗也。又西逕魏正平郡南,故東州治。 大和中,皇都徙洛,罷州立郡矣。又西逕正一作王橋,澮 水入焉。

又西過長修縣南。汾水又西與古水合,出臨汾縣 故城西黃阜下,其大若輪,西南流,故橫溝出焉。東注 于汾,今無水。又西南,逕魏正平郡北,又西逕荀城東, 古荀國也。《汲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也。」 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逕長修縣故城南, 漢高帝十一年以為侯國,封莊恬也。有修水出縣南, 而西南流入汾。汾水又西,逕清原城北,故清陽亭也。 城北有清原,晉侯蒐清原,作三軍處也。汾水又逕冀 亭南,昔臼季使過冀野,見郤缺耨,其妻饁之,相敬如 賓,言之文公,文公命之為卿,復與之冀京,相璠曰:「今 河東皮氏縣有冀亭,古之冀國所都也。」杜預《釋地》曰: 「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與華 水合,水出北山華谷,西南流。《逕一》。一作于故城西俗謂 之「梗陽城」,非也。梗陽在榆次,在此,非。宋本作非在此案:故漢 《上谷長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倉頡之後,踰殷立周。」 疑作歷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顯齊、秦。晉卿士,蒍斯其 裔。一作冑也。食于宋本作采華陽,今蒲坂北亭地,即是城也。 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逕稷山北,在水南四十 許里,山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 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 年》,「秦桓公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左傳秦桓公伐晉晉侯治兵于 稷以略狄土

又西過皮氏縣南。汾水西逕鄧丘北,故漢氏之方 澤也。賈逵云:漢法三年祭地汾陰方澤,澤中有方丘, 故謂之方澤丘即鄧丘也。許慎《說文》稱「從邑,登聲。」河 東臨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其山特立,周 七十里,高三十里。文穎言在皮氏縣東南,側可三十 里,乃非也。今準此山,可高十餘里,山上有神廟,廟側 有靈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謂之子推祠。」揚雄 《河東賦》曰:「靈輿安步,周流容與,以覽于介山。嗟文公 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龍門。」《晉太康記》及《地道記》與《永 初記》並言子推所逃隱于是山,即實非也。余按介推 所隱者,綿山也。文公環而封之,為介推田,號其山為 介山。杜預曰:「在西河介休縣者是也。」汾水又西逕耿 鄉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為河所毀,故《書 敘》曰:「祖乙圯于耿。」杜預曰:「平陽皮氏縣東南耿鄉是 也。」盤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遷亳。後晉獻 公滅之,以封趙夙。後襄子與韓、魏分晉,韓康子居平 陽,魏桓子都安邑,號為三晉,此其一也。漢武帝行幸 河東,濟汾河,作《秋風》辭於斯水之上。汾水又西,逕皮 氏縣南。《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孫爰率師伐 我,圍皮氏。翟章率師救皮氏,圍疾西風。十三年城皮 氏者也。漢河東太守潘」舊本作番《係》穿渠,引汾水以溉皮 氏縣,故渠尚有,今無水。

又西至汾陰縣北,西注于河。水南有長阜,背汾帶 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 河。《漢書》謂之「汾陰脽。」應劭曰:「脽,丘類也。」汾陰男子公 孫祥望氣寶物之精,上見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 獲寶鼎焉。遷于甘泉宮,改其年曰元鼎。即此處。 按《隋書地理志》,樓煩郡靜樂有管涔山、天池、汾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汾水,《職方》冀州浸,出憲州 靜樂縣。」漢汾陽縣地北:管涔山,南流至河中府寶鼎縣北 入河。寶鼎漢汾陰縣《說文》: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詩》:「彼汾 沮洳。」《國語》,宰孔曰:「晉景霍以為城,汾河涑澮以為淵。」 《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又云:「汾水出上窳北。」 按《金史地理志》。太原府陽曲有汾水。

清源。有汾水。

文水:有汾水。

交城。有汾水。

汾州。「西河。」有汾水。

介休。有汾水。

平遙。有汾水。

《靈石》:有汾水。

平陽府,臨汾。有汾水。

襄陵。有汾水。

洪洞。有汾水。

趙城。有汾水。

霍邑。有汾水。

汾西。有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