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在賢有司。」

續公渠在趙城縣王村開口,引汾水至本縣段村,溉 張家莊、宋家莊、賈村共地四百頃有奇。

通利渠,在縣西北三十里。金縣民閻張創置。自趙城 石字村灘內置堰開渠,導汾水下流,溉趙城、石字、馬 牧二村地。

澗河在縣南安流門外,發源岳陽縣。其源有二:一出 縣北安吉嶺,一出縣西北金堆里千佛溝,西南流至 故岳陽村。二水相合,經洪洞西流入汾

按《臨汾縣志》:「汾河在城西二里。明嘉靖間,副使趙祖 元購江浙善水車者為水車,引水灌田。知縣楊君璽 造水車二十一具,疏渠十四道,灌田十八頃。後汾河 淤徙不常,盡廢。後人相形度勢,此利仍可復也。 通利渠在府城西北。金興定間,開自汾西縣師家莊, 將汾河水西分一派,歷趙城縣石明等村,經洪洞縣 杜戍」等村,流至臨汾羊黃等村,溉田一百六頃餘 利澤渠在府城北,元中統間民段佑開。大德間,臨汾 尹石林給不花疏通,自趙城縣衛店將汾河水東分 一派,歷洪洞縣皋陶等村,流至臨汾韓村等村,溉田 三十頃。

原公水,《水經》曰:「出茲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又 東入于汾。」

麻窟水,在城西十里。水從平地湧出,民引溉田,東南 入于汾。

平水,出城西南平山下,東流至城西五里,名平湖,為 居民上巳遊觀之所。又名「晉水」,流至襄陵北門外,入 于汾。

澇水,出浮山烏嶺下,一名「黑水」,流至府城北高河,西 入于汾。

灰泉: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壇底村東。土沙如炭灰,水 亦可灌田,注于汾。

按《浮山縣志》,「南河在縣南一里許,源出中條,自東南 環城,西北流至馬臺,會丞相河西入于汾」

潏水河在縣南二十里。源出壺口山,自西南來,曲流 下寨橋,入于汾。

諸葛河,在縣北六里。源出中條,經柏村西流為「丞相 河」,至馬臺界與南河交會入汾。

金水河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出浮山下,北流至河 裏莊入于汾。

楊村河,在縣北二十五里。發源中條,流至高梁入于 汾。

按《曲沃縣志》,「汾河在縣西十八里。」

合水,在縣北二十里。源發太尖山,與溫泉諸水合流, 西入于汾。

按《襄陵縣志》,「高石河在縣北二里,其源出平水泉,灌 本縣田數頃,東入于汾。」

橫渠,在縣西南五里。源出平水泉,灌本縣田二十三 頃,東入于汾。

巢溪,在縣東南三十里。即三交水,西注至荊村入于 汾。

李郭渠,在縣北二里。平水泉,灌田十有餘頃,東入于 汾。

中渠,在縣西南二里。源出平水泉,灌本縣田十七頃 餘,東入于汾。

興利渠在縣北半里永安里。引汾水溉本里地二頃 餘,今廢。

按《太平縣志》,「汾河在縣東二十五里,由北而南,西入 絳州。」

按《絳州志》,「汾河在州南門外。」

澮水,在州南五里。出翼城縣澮高山,過絳縣,與絳水 合,又西南至州橫橋入汾。

王澤在州南五里橫橋村,流入汾。

按《稷山縣志》,「汾水在縣南二里,扁舟通濟。」

魚兒灣,在縣東七里。汾水之灣,魚所聚也。

葫蘆泉,在縣北三里。灌田入于汾。

按《河津縣志》:汾河在縣南八里,東自稷山界來,西南 流至榮河汾陰后土祠下,入于河。明隆慶四年東徙 至葫蘆灘入河。

按《榮河縣志》:汾河在縣北后土祠旁,西流于黃河。今 移河津葫蘆灘南,入于黃河。

汾水部藝文一

《汾河義橋記       》唐·崔祐甫

絳人有成橋于稷山縣南汾河水上,入境稱曰孝子。 詢之,三十喪父母,五十猶衰麻,故其鄉黨捨氏不名, 貴之也。初茲縣有具舟之役,鄰邑有官修之梁,自太 原西河、上黨、平陽至于絳州,達於雍,徭卒迫程,賈人 射利,濟舟為捷,渡口如肆。孝子川上喟然嘆曰:「夫來 者如斯,其可勝記!欲速不達,式在茲乎!見義不為,非 勇也;臨難不濟,非義也。」乃棄家迄諸他郡,枯槁藍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