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彼俗言是辟支佛跡,法顯所不傳,疑非佛跡也。 又西北流注于河。即《經》所謂「北注蔥嶺河」也。 南河又東,逕于闐北。釋氏《西域記》曰:「河水東流三 千里,至于闐,屈東北流者也。」《漢書·西域傳》曰:「于闐已 東,水皆東流。」

南河又東北,逕扜彌國北。治扜彌城。西去《于闐》三 百九十里。南河又東。逕精絕國。北西去《扜彌》四百六 十里。前漢西域傳扜彌作杅彌

南河又東,逕且末國北。又東,右會阿耨達大水。《釋 氏西域記》曰:「阿耨達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蘭海 者也。」其水北流,逕且末南山,又北逕且末城西。國治 且末城,西通精絕二千里,東去鄯善七百二十里。種 五穀,兵俗略與漢同。又曰:且末河東北流,逕且末北, 又流而左會南河,會流東逝,通為注濱河。注濱河又 東逕鄯善國北,治伊循城,故《樓蘭》之地也。樓蘭王不 恭於漢,元鳳四年,霍光遣平樂監傅介子刺殺之,更 立後王。漢又立其前王質子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 為鄯善,百官祖道橫門。漢西域傳此下脫一其字王自請天子曰: 「身在漢久,恐為前王子所害。國有伊循城,土地肥美, 願遣將屯田積粟,令得依威重。」遂置田以鎮撫之。敦 煌索勱,字彥義,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貳師將軍,將 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樓蘭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 龜茲三國兵各千,橫斷注濱河。河斷之日,水奮勢激 波,淩冒隄勱厲聲曰:「王遵建節,河隄」不溢,王霸精誠, 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勱躬禱祀,水猶未減, 乃列陣被杖,鼓譟讙叫,且刺且射,大戰三日,水乃迴 減,灌浸沃衍,外國稱神。大田三年,積粟百萬,威服外 國。其水東注澤,澤在樓蘭國北扜泥城,其俗謂之東 故城,去陽關千六百里,西北去烏壘千七百八十五 里,至墨山國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去車師千八百 九十里。土地沙鹵,少田仰。穀傍國,國出玉,多葭葦、檉、 柳、胡桐。白草國在東垂,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 負水擔糧,迎送漢使,故彼俗謂是海為牢蘭海也。釋 氏《西域記》曰:「南河自于闐東於北三千里,至鄯善,入 牢蘭海」者也。北河自岐沙東分。南河,即釋氏《西域記》 所謂「二支。北流。逕屈茨。烏夷禪。」李云禪當作鄯善入《牢蘭海》 者也。

北河又東北流,分為二水,枝流出焉。北河自疏勒逕 流南河之北。《漢書釋氏西域傳》曰:漢書西域傳無此文當作釋氏 西域記蔥嶺以東,南北有山,相距千餘里,東西六千里, 河出其中,暨于溫宿之南,左合枝水,上承北河于疏 勒之東。西北流逕疏勒國南,又東北與疏勒北山水 合。水出北谿,東南流逕疏勒城下,南去莎車五百六 十里。有《市列》西。宋本無西字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釋氏 《西域記》曰:「國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於 宮中供養。漢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己校尉為匈奴 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側澗傍水。」後漢書作澗傍有水可固自 金蒲遷居此城。匈奴又來攻之,壅絕澗水。恭於城中 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飲之。 恭乃仰天嘆曰:「昔貳師拔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今漢 德神明,豈有窮哉!」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之。有 頃,水泉奔出,眾稱萬歲,乃揚水以示之。虜以為神,遂 即引去。後車師叛,與匈奴攻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 食其筋革。恭與士卒同生死,咸無二心,圍恭不能下。 關寵上書求救。建初元年,明帝納司徒鮑昱之言,遣 兵救之。至柳中,以校尉關寵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 城,車師降。遣恭軍吏范羌將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 丈餘,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大恐,羌逕呼。後漢書作遙呼曰: 「我范羌也。」城中皆稱萬歲,開門相持涕泣。尚有二十 六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相依而還。

北河又東,逕莎車國南。治莎車城,西南去蒲犁七 百四十里。漢武帝開西域,屯田於此。有鐵山,出青玉。 北河之東南逕溫宿國。治溫宿城,土地物類與鄯 善同。北至烏孫赤谷六百一十里,東通姑墨二百七 十里。於此枝河右入北河。

北河又東,逕姑墨國南。入姑墨川水注之。導姑墨 西北赤沙山,東南流,逕姑墨國西治,南至于闐馬行 十五日,土出銅鐵及雌黃。其水又東南流,右注北波 河。又東逕龜茲國南,又東,左合龜茲川。水有二源,西 源出北大山南。釋氏《西域記》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 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恆充 三十六國用。」故郭義恭《廣志》:「龜茲能鑄冶。」其水南流, 逕赤沙山。釋氏《西域記》曰:「國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 雀離,大清淨。」又出山東南流,枝水左派焉。又東南,水 流三分,右二水俱東南流,注此河。又東,川水,龜茲東 北,赤沙積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龜茲城音屈,茨 也,故延城矣。西去姑墨六百七十里。川水又東南流, 逕于輪臺之東也。昔漢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 于此。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輪臺以東,地廣饒水 草,有溉田五千頃以上。其處溫和,田美,可益通溝渠, 種五穀,收穫與中國同。時匈奴弱,不敢近西域。」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