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王信、耿譚西擊迷唐,降之,詔聽還大、小榆谷。迷唐種 人以漢造河橋,兵來無時,故地不可居,復叛居河曲, 與羌為讎。種人與官兵擊之。允川去迷唐數十里,營 止,遣輕兵挑戰,因引還。迷唐追之,至營,因戰,迷唐敗 走。於是西海及大小榆無復聚落。隃糜相曹鳳上言: 「建武以來,西戎數犯法,常從燒當種起。所以然者,以 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內,與諸種相傍,南 得鍾存以廣其眾,北阻大河,因以為固。又有西海魚 鹽之利,緣山濱水,以廣田畜,故能強大,常雄諸種。今 黨援壞沮,親屬離叛,其餘勝兵不過數百。宜及此時 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 之路,殖穀富邊,省輸轉之役。」上拜鳳為金城西部都 尉,遂開田二十七部,夾河與建威相首尾,後羌反,遂 罷。按段國《沙州記》:「吐谷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 一百五十步,兩岸纍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從橫, 更鎮壓,兩邊俱來,相去三丈,並大材,以板橫次之,施 鉤欄,甚嚴飾。」橋在清水川東也。

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河 水又逕沙州北,段國曰「澆河。」段國沙州記云洮水與墊江水俱出嵹臺山而 此注說澆水知洮字乃傳寫之誤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黃沙,沙南北 一百二十里,東西七十里,西極大陽川,望黃沙猶若 人委,千𣖾於地。御覽引段國沙州記作若人委乾𣖾於地都不生草木,蕩 然黃沙,周迴數百里,沙州於是取號焉。《地理志》曰:「漢 宣帝神爵二年,置河關縣,蓋取河之關塞也。」《風俗通》 曰:「百里曰同,總名為縣。」縣,元也,首也。從糸倒首,與縣 易偏矣。言當元靜徭役也。御覽引作元靜平舊役今本風俗通缺《釋名》 又曰:「縣也,縣於郡矣。」黃義仲《十三州記》曰:「縣,弦也。弦 以貞直。」言下體之。居鄰民之位,不輕其誓,施繩用法, 不曲如弦。弦聲近縣,故以取名。今縣字在半也。漢帝 元年,令天下縣邑城。漢書作漢高帝六年張晏曰:「令各自築其 城也。」

河水又東北流,入西卑郡界,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 東北,濟川水注之。謝云據後注西卑當作西平  注水西南出濫瀆, 東北流入大谷,謂之「大谷水。」北逕澆河城西南,北流 注于河。

河水東又逕澆河故城北。有二城,東西角倚,東北 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渾阿豺 為安西將軍、澆河公,即此城也。

河水又東北,逕黃川城。河水又東逕石城南,左合北 谷水。昔段熲擊羌於石城,投河墜坑而死者八百 餘人,即於此也。

河水又東北,逕黃河城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 七里。

河水又東北,逕廣違城北,又合烏頭川水。水發遠 川,引納支津,北逕城東,而北流注于河。

河水又東,逕邯川城南。城之左右歷谷,有三水,導 自北山,南逕邯亭,注于河。

河水又東,臨津,谿水注之。水自南山北逕臨津城 西,而北流注于河。

河水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州志》曰:「左 南津西六十里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為緣河濟 渡之處。北魏涼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寒。」魏志作塞「於白土。」 即此處矣。

河水又東,左會白土川水。水出《白土城》西北,下東 南流,逕白土城北,又東南注於河。

河水又東北會兩川,右合二水。參差夾岸連壤。舊本 作襄負嶮相望。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峰之上,立石 數百丈,亭亭桀豎,競勢爭高,遠望嵾嵾,若攢圖之託 霄上。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階。縣巖之中,多石室焉, 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 巖。」巖堂之內,每時見神人往還矣。蓋鴻衣羽裳之士, 練精餌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謂之神鬼。彼 羌目鬼曰唐述,復因名謂之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 謂之唐述窟。其懷道宗元之士,皮冠淨髮之徒,亦往 棲託焉。故《秦川記》曰:「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 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 十丈,藏古書」五字。當作笥「亮」,南安人也。下封。當作崖下有水 導自是山,谿水南注河,謂之《唐述水》。

河水又東,得野亭南。又東北流,歷研川,謂之「研川 水。」又東北注於河,謂之「野城口。」

河水又東,歷鳳林北。鳳林,山名也,五巒俱峙。耆諺 云:「昔有鳳鳥飛遊五峰」,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記》曰:枹 罕原北名鳳林川,川中則黃河東流也。

河水又東,與灕水合。水導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 曰:「其水出西塞外,東北流,歷野虜中,逕消銅城西,又 東逕河列城東。」考地說無目,蓋出自戎方矣。左右列 水,水出西北谿,東北流,逕列城北,又入灕水。城居二 水之會也。灕水又北逕可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 東北石疑作右合黑城谿水,水出西北谿下,東南流逕 黑城南。又東南,枝水左出焉。又東南,入灕水。又東北, 逕榆城東,《榆城谿水》注之。水出素和細越西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