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於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為晉之舊都。《春秋》定 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矣。其水又東南 流入于汾。

按:《魏書地形志》,「太原郡晉陽。」二漢、晉屬。西南有懸 甕山,一名「龍山」,晉水所出,東入于汾。

按:《唐書地理志》:「晉州平陽郡,臨汾。」東北十里有高 梁堰,乾封二年堰壞,乃西引《晉水》。

太原府,「太原郡太原。」赤井苦,不可飲。貞觀中,長史 李勣架汾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晉水在太原府陽曲縣。晉陽 省入陽曲出縣西懸甕山,東入汾。《山海經》:「縣雍之山,晉水 出焉,東南流注于汾水。」雍音甕《詩譜》:「晉陽南有晉水,唐 叔子燮改為晉侯。唐北都城,左汾右晉。」

按:《金史地理志》:太原府:「平晉。」貞祐四年七月廢。興 定元年復置。有龍山、晉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太原府,晉水在太原縣西南十 里,出懸甕山,分三派。」

平陽府晉水,源出府城西南平山,流至襄陵縣北門 外,東入汾。

按《山西通志》:「太原府太原縣城西一十里有懸甕山, 一名結絀山,晉水所出。又有龍山,亦晉水所出。 晉水在縣西南一十里懸甕山下。二泉:北曰善利,南 曰難老,疏為二池:南曰大池,流經奉聖寺前,名流杯 池;北曰八角池,分為三河,其北派流經北神橋,入安 仁、賢輔、古城、金勝等村,為北河」,即智伯遏水以灌城 者,名智伯渠。至唐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水東引,令 民汲飲,後名「晉渠」,今廢。其中派入大池,流經南神橋、 晉原都東莊,為中河。又一支派名陸堡河,流入大寺 等村。其南派流入索村等處為南河。俱總會於清水 河入汾。其北渠舊引入縣城,通流街衢公館,今渠道 俱存,而水不行。

臺駘澤,在縣南一十里。一名「晉澤。」晉水下流,匯而為 澤。

蓮池,在縣南五里。晉水聚處。

南神橋在縣西南十里晉祠鎮南街,晉水南渠上。 北神橋,在縣西南十里晉祠鎮北街,晉水北渠上。 平陽府襄陵縣晉橋,在縣北門外晉水上。

晉水部藝文

《晉水          》明·李維楨

水可亡人國,那知國自傾。片言能樹敵,三板得完城。 陳跡流波迅,高原戰壘平。田家春賽罷,萬畝樂《香秔》。

晉水部紀事

《竹書紀年》:「周元王六年,晉澮絕于梁。」

《戰國策》:「昔者六晉之時,智氏最強,滅破范、中行,又帥 韓、魏以圍趙襄子於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城不沉 者三板耳。」

《唐書馬燧傳》:「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風,徙為汝州郟城 人。以功遷尚書右僕射。時天下方騷,北邊數有警,燧 念晉陽王業所基,宜固險以示敵,乃引晉水架汾而 屬之城,瀦為東隍,省守陴萬人。又釃汾環城,樹以固 隄,詔兼保寧軍節度使。」

《山西通志》:「唐武后久視元年,并州晉水如血。李勣,曹 州人,太宗時為并州都督,嘗築東城,引晉水駕汾水 人城,以資民用,人咸便之。」

晉水部外編

《搜神記》:晉永嘉之亂,劉元海僭稱漢,于此置都,築平 陽城,晝夜興作,不久旋崩,募能成者賞之。先有韓媼 者,於野田見巨卵,傍有嬰兒,收養之,字曰橛兒,時已 四歲,乃白媼曰:「我能成母,其應募。」媼從之,橛兒乃變 為蛇,令媼持灰隨後遺誌,謂媼曰:「憑灰築城可立矣。」 竟如所言。元海問其故,橛兒遽化為蛇,投入山穴,露 「尾數尺,使者斬之」,乃掘其穴,忽有泉湧出,激流奔注, 與晉水合流,東入于汾。至今近泉出蛇,悉皆無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