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十九卷目錄

 河部彙考三

  考

山川典第二百十九卷

河部彙考三

按《水經》,河水「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河水南逕北 屈,縣故城西十里有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 常不止。當其衝飄也,而略無生草,蓋不定眾風之門 故也。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山海經》曰:「孟門之 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 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 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 曰:「北登孟門,九河之蹬。」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謂 黃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 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 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衝,素氣 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魂。其水尚 崩浪萬尋,縣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濬波頹疊, 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又有燕完水注之,異源合舍,西流注河。

河水又南得鯉魚。歷澗東入窮溪首,便其源也。《爾 雅》曰:「鱣,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 否則點額而還。非夫往還之會,何能便有茲稱乎? 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東出羊求川,西逕北屈縣 故城南,城即夷吾所奔邑也,王莽之朕北也。《汲郡古 文》曰:「翟章救鄭,次于南屈。」應劭曰:「有南,故加北。」《國語》 曰:「二五言於獻公曰:『蒲與二屈,君之疆也』。」其水西流 注于河。

河水又南為採桑津。《春秋》僖公八年,「晉里克敗狄 于採桑」是也。

又南過皮氏縣西。赤水出西北罷谷川東,謂之「赤 石川。」東入於河。

河水又南合蒲水。西則兩源並發,俱導一山出西 河陰山縣,王莽之「山寧」也。陰山東麓南水東北與長 松水合,水出西三陽山東,東北流,左入蒲水。蒲水又 東北與北溪會,同為一川,東北注河。

河水又南,逕丹水西南。丹陽山東北逕冶東,俗謂 之「丹陽城。」城之左右,猶有遺銅矣。漢書食貨志注云金有三品丹陽銅 為赤金神異經云丹陽銅似金可鍛以作錯塗之器其水東北會白水口,水出 丹山東,而西北注之。丹水又東,東北入河。

河水又南,黑水注之。宋本鈔本俱無注之二字 注西出《丹山》東,而 東北入于河。

河水又南至崿谷傍。「東北窮澗」,水源所導也。西南 流注于河。

河水又南,洛水自獵山枝分,東派東南注于河。一作大河 注昔魏文侯築館洛陰,指謂是水也。皮氏縣,王莽之 延平也。故城在龍門東南,不得延逕,皮氏方屆龍門 也。

又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昔者大禹導河 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龍門矣。《魏土地 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 十步。巖際鑴跡,遺功尚存。岸上并有廟祠,祠前有石 碑三所,二碑文字紊滅,不可復識。一碑是太和中立。」 《竹書紀年》:「晉昭公元年,河水赤于龍門三里。梁惠成 王四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京房《易妖占》曰:「河水赤, 下民恨。」

河水又南,右合暢谷水。水自溪東南流,逕夏陽縣 西北,東南注于河。

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自原山東南出至河,晉之 望也。在馮翊夏陽縣之西,臨於河上,山崩壅河,三日 不流,晉侯以此問伯宗,即是處也。《春秋穀梁傳》曰:「成 公五年,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召伯尊,遇輦者不 避,使車右鞭之。輦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遠矣』。伯 尊因問之,輦者曰:『君親縞素,率群臣哭之,斯流矣』。如 其言而河流。」伯尊即伯宗聲相轉也

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水出縣西北梁山,東南流, 橫溪注之。水出於三累山,其山層密三成,故俗以三 累名山。按《爾雅》,「山三成為崑丘」,斯山豈亦崑丘乎?山 下水際有二石室,蓋隱者之故居矣。細水東流,注于 崌谷側溪。山南有石室,面西有兩石室,北面有二石 室,皆因阿結牖,連扃接闥,所謂石室相距也。東廂石 上,猶傳杵臼之跡,庭中亦有舊宇處,尚髣髴。前基北 坎室上有微涓石溜,豐周瓢飲,似是栖遊隱學之所。 昔子夏教西河,疑即此也,而無辨之。溪水又東南,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