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康地記》曰:桃林在閿鄉南谷中,其水入北河,注于河。 北河疑作河北蓋謂河北縣也

又東過河北縣南。縣與湖縣分河。蓼水出襄山蓼 谷,西南流于河。

河水又東,永樂澗水注之。水北出于薄山,南流逕 河北縣故城西,故魏國也。晉獻公滅魏,以封畢萬。十 偃曰:「魏,大名也,萬後其昌乎?」後乃縣之,在河之北,故 曰河北縣也。今城南西二面,並去大河可二十餘里, 北去首山一十許里,處河山之間,土地迫隘,故《魏風》 著《十畝》之詩也。城內有龍泉,南流出城,又南斷而不 流。永樂溪水又南入于河。余按《中經》,即渠豬之水也。 太史公《封禪書》稱華山以西名山七,薄山有其一焉。 薄山即襄山也。徐廣曰:「蒲坂縣有襄山。」《山海經》曰:「蒲 山之首,曰甘桑之山。」今山海經作甘棗之山括地志云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 條山一名歷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一名襄山亦名甘棗山亦名豬山其水出焉,而西 流注于河。東則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 于河。如準《封禪書》,二水無西南流河之理。今診蓼水, 川流所趣,與共水相扶,永樂溪水導源注于河,又與 渠豬勢合。蒲山,統目總稱亦與襄山不殊,故揚雄《河 東賦》曰:「河靈玃踼,掌華蹈襄。」注云:「襄山在潼關北十 餘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蓼水即渠豬之水也。 河水自河北城南,東逕芮城。二城之中,有段干木 塚。干木,晉之賢人也。魏文侯過其門,軾其廬,所謂「德 尊萬古,芳越來今」矣。汲冢《竹書紀年》曰:「晉武公元年, 尚一軍,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 此亦有焉。《紀年》又云:「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 逐萬,萬出奔魏。八年,周師、虢師圖魏。」今竹書作圍魏取芮伯 萬而東之。九年,「戎人逆芮伯萬于郟斯城」,亦或伯萬 之故畫也。畫字誤疑是疆字

河水又會槃澗。水出湖縣夸父山,北逕漢武帝思 子宮,歸來望子臺東,又北流入于河。

河水又東,逕湖縣故城北。昔范叔入關,遇穰侯于 此矣。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廣員三百仞。武王伐 紂,天下既定,王及嶽濱,放馬華陽,散牛桃林,即此處 也。其中多野馬,造父于此得驊騮綠耳盜驪之乘以 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湖水又北逕湖縣東, 而北流入于河。《魏土地記》曰:「弘農湖縣,有軒轅黃帝 登仙處。黃帝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有龍垂 胡於鼎,黃帝登龍,從登者七十人,遂昇於天,故名其 地為鼎湖。」荊山在馮翊,首山在蒲坂,與湖縣相連。《晉 書地道記》《太康記》並言胡縣也。漢武帝改作湖,俗云 黃帝自此乘龍上天也。《地理志》曰:「京兆湖縣有周天 子祠二所,故曰湖」,不言黃帝升龍也。《山海經》曰:「西九 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㯶柟,多竹箭,其陽多玉,其 陰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其中多馬。湖水出焉, 北流注于河。故《三秦記》曰:「桃林塞在長安東四百里, 若有軍馬經過,好行則牧華山,休息林下,惡行則決 河漫延,人馬不得過矣。」

河水又東,合柏谷水。水出弘農縣兩石隄山,山下 有石隄祠。銘云:「魏甘露四年,散騎常侍、征南將軍、豫 州刺史領弘農太守南平公之所經建也。」其水北流, 逕其亭下。昔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十適齊楚。狐偃 曰:「不如之翟。」漢武帝嘗微行此亭,見饋亭長妻。故潘 岳《西征賦》曰:「長徵客於柏谷。」徵客賦作傲賓「妻睹貌而獻䬸」, 謂此亭也。《谷水》又北流,入于河。

河水又東,右合門水。門水即洛水之枝流者也。洛 水自上洛縣東北,於拒城之西北分為二水,枝渠東 北出為門水也。門水又東北,歷陽華之山,即華陽,《山 海經》所謂「陽華之山,門水出焉」者也。又東北歷峽,謂 之鴻關。水東有城,即關亭也。水西有堡,謂之鴻關島, 世亦謂之劉項裂地處,非也。余按上洛有鴻臚圍池, 是水津渠沿注,故謂斯川為鴻臚澗,鴻關之名乃起 是矣。門水又東北,歷邑川,燭水注之。左水出于陽華 之陽,東北流逕盛牆亭西,東北流與右水合。右水出 陽華之陰,東北流逕盛牆亭東北,與左水合,即《山海 經》所謂緒茹之水,出于陽華之陰,東北流注于門水 者也。又東北,燭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嶺, 世謂之石城山。其水東北流,逕石城西,東北合右水。 右水出石城山,東北逕石城東,東北入左水。《地理志》 曰:「燭水出衡嶺下谷。」《開山圖》曰:「衡山在函谷山西南, 是水亂流,東注于緒茹之水。」二水悉得通稱矣。歷澗 東北出,謂之開方口。水側有阜,名之方伯堆。宋奮武 將軍魯方平、建威將軍薛安都等與建威將「軍柳元 景北入軍,次方伯堆」者也。堆上有城,即方伯所築也。 又東北逕入川城南。宋本作逕邑川城即漢封竇門之故邑, 川受其名,亦曰竇門城,在函谷關南七里。又東北,田 渠川水注之,出衡山之白石谷,東北流逕故丘亭東, 是薛安都軍所從城也。其水又逕鹿蹄山西,山石之 上有鹿蹄,自然成者,非人功所刊。歷田渠川,謂之田 渠水,西北流注于燭水。燭水又北入門水,水之左右, 即函谷山也。門水又北逕弘農縣故城東,城即故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