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1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之東,慮水溢為患。乞移軍城于大伾山、居山之間,以 就高仰。」從之。十月丁巳,中書省言:冀州棗強埽決。知 州辛昌宗武臣,不諳河事。詔以王仲元代之。十一月 丙寅,都水使者孟揆言:「大河連經漲淤,灘面已高,致 河流傾側東岸。今若修閉棗強上埽決口,其費不貲, 兼冬深難施人力。縱使極力修閉,東堤上下二百餘 里,必須盡行增築,與水爭力,未能全免決溢之患。今 漫水行流,多鹹鹵及積水之地,又不犯州軍,止經數 縣地分,迤邐纏御河歸納黃河。欲自決口上恩州之 地水堤為始,增補舊堤,接續御河東岸,簽合大河。」從 之。乙亥,臣僚言:「禹跡湮沒于數千載之遠,陛下神智 獨運,一旦興復,導河三山,長堤磐固,橫截巨浸,依山 為梁,天造地設,威示南北,度越前古,歲無解繫之費, 人無病涉之患。大功既成,願申飭有司,以日繼月,視 水向著,隨為隄防,益加增固。每遇漲水,水官漕臣不 輟巡視。」詔付昌齡。

《徽宗本紀》:「政和六年,冀州三山黃河清。」

《河渠志》:「政和六年四月辛卯,高陽關路安撫使吳玠 言,冀州棗強縣黃河清。詔許稱賀。」七月戊午,太師蔡 京請名三山橋銘,閣曰「纘禹繼文之閣」,門曰「銘功之 門。」十月辛卯,蔡京等言「冀州河清,乞拜表稱賀。」 《徽宗本紀》:政和七年,三山河水清。

《河渠志》:「攻和七年,瀛、滄州河決,滄州城不沒者三版, 民死者百餘萬。」

政和七年五月丁巳,臣僚言:「恩州寧化鎮大河之側, 地勢低下,正當灣流衝激之處,歲久堤岸怯薄,沁水 透堤甚多,近鎮居民例皆移避。方夏秋之交,時雨霈 然,一失隄防,則不惟東流莫測所向,一隅生靈所係 甚大,亦恐妨阻大名、河間諸州往來邊路。乞付有司, 貼築同護。」從之。六月癸酉,都水使者孟揚言:「舊河陽 南北兩河分流,立中潭,繫浮梁。頃緣北河淤澱,水不 通行,止于南河修繫一橋。因此河頃窄狹,水勢衝激, 每遇漲水,多致損壞。欲措置開修北河,如舊修繫南 北兩橋。」從之。九月丁未,詔楊專一措置,而令河陽守 臣王序營辦錢糧,督其工料。

重和元年三月己亥,詔:「滑州、濬州界萬年堤,全藉林 木固護堤岸,其廣行種植,以壯地勢。」五月甲辰,詔:「孟 州河陽縣第一埽,自春以來,河勢湍猛,侵嚙民田,迫 近州城正二三里。其令都水使者同漕臣、河陽守臣 措置固護。」是秋,兩廣武埽危急,詔內侍王仍相度措 置。

《廣平府志》:「重和二年,河決清河埽。」

《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元年,嵐州黃河清。」

《河渠志》:宣和元年九月辛未,蔡京等言,「南丞管下三 十五埽,今歲漲水之後,岸下一例生灘,河行中道,實 由聖德昭格,神祇順助,望宣付史館。」詔送祕書省。十 二月,開修兔源河并直河畢工,降詔獎諭。

《東昌府志》:「宣和元年六月,河決恩州清河埽。」

《宋史河渠志》:「宣和二年九月己卯,王黼言:『昨孟昌齡 計議河事,至滑州韓村檢視河流,衝至寸金潭,其勢 就下,未易禦遏。近降詔旨,令就書定港灣,對開直河。 方議開鑿,忽自成直河一道,寸金潭下水即安流,在 役之人,聚首仰嘆。乞付史館,仍帥百官表賀』。」從之。 《徽宗本紀》:宣和三年夏六月,河決恩州清河埽。 《河渠志》:「宣和三年六月,河溢冀州信都。十一月,河決 清河埽。是歲,水壞天成聖功橋,官吏行罰有差。」 《大名府志》:「孫昭還,鄭州管城人。宣和二年,以朝請大 夫通判滑州。會河溢胙城,逼房村埽。公督役而埽欲 壞,吏卒往往潛遁,公不為動,人以比王尊。」孟昌齡 《河渠志》:「宣和四年四月壬子,都水使者孟揚言奉詔 修繫三山東橋,凡役工十五萬七千八百,今累經漲 水無虞。」詔因橋壞失職降秩者俱復之。楊自正議大 夫轉正奉大夫。

《撫州府志》:「王文卿,臨川人。徽宗夢三天掌文史吏陶 伯威降,乃肖像,令內侍求之,得文卿,拜凝神殿侍宸。 時揚州大旱,詔文卿求雨,仗劍噀水曰:『借我黃河水 三尺』。數日,揚州奏得雨,雨水皆黃泥,賜號沖虛通玅 先生。」

《宋史河渠志》:宣和七年,欽宗即位。靖康元年二月乙 卯,御史中丞許翰言,「保和殿大學士孟昌齡,延康殿 學士孟揚,龍圖閣直學士孟揆父子相繼領職二十 年,過惡山積,妄設堤防之功,多張梢樁之數,窮竭民 力,聚斂金帛,交結權要。內侍王仍為之奧主,超付名 位,不知紀極。大河浮橋,歲一造舟,京西之民猶憚其 役,而昌齡道建三山之策,回大河之勢,頓取百年浮 橋之費,僅為數歲行路之觀,漂沒生靈,無慮萬計。近 輔郡縣,蕭然破殘,所辟官吏,計金敘績,富商大賈,爭 注名牒。身不在公,遙分爵賞,每興一役,乾沒無數,省 部御史,莫能鉤考。陛下方將澄清朝著,建立事功,不 先誅竄昌齡父子,無以昭示天下。望籍其姦贓,以正 典刑。」詔并落職,昌齡在外宮觀,揚依舊權領都水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