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1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二十三卷目錄

 河部總論一

  程大昌禹貢論大河論一 大河論二 大河論三 大河論四

  圖書編河源總論 治黃河議 黃河治法 治兩河議 治河大要總考 治河總

  論一 治河總論二 治河說 治河議

山川典第二百二十三卷

河部總論一

程大昌禹貢論

《大河論一》

河自洛汭山上行乎地中,他水反來注之,故未嘗有 所汎逆。而《經》所書積石、龍門、華陰、底柱、孟津、洛汭,亙 古今可考。自成皋以下,垠岸高於平地,故在古已嘗 溢為滎澤,播為九派,而其跡道不主一地矣。逮及後 世,決齧流徙,至不勝載,而津、瀆悉變古始。於是自大 伾以至洚水、大陸,說者甚多。以其說而揆之,則《河道 經》文悉不附協,不待至九河而始紛紛難究也。然尚 有可考者,賴《經》指著明可主之以為宗本焉爾。《經》之 敘河,既至洛汭,乃又曰東至于大伾,北過洚水,至于 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其次序方面, 嚴整有倫,故可酌理以究世傳之信否也。張揖以大 伾為成皋,而薛瓚不以為然,曰:「大伾當在汲郡之黎 陽,不當在河南之成皋。是二說者,黎陽之暨成皋,俱 不以大伾為名,而臣得以瓚說為是者,《經》之於河,方 其自北而東,嘗即底柱,以記折東之始。今其流東已 久,垂欲折北,亦當以地之極東者記之。參揣其敘,則 黎陽實為愜當,而成皋則為太早也。是故當以薛氏 之言為正也。若夫洚」水,則說者益多惟《貝》,清河《冀》。信都之 間有瀆而枯,古名為絳,頗與河近,諸儒多以應《經》。然 《經》曰「北過洚水」,則必河水折北而經其地,禹跡乃得 過之。今貝、冀之間,枯、絳皆背南向北,而漢以後大河 反在魏、貝之南。若以漢河為禹河,則禹之施功于河, 無由遍歷其地,鄭康成固已疑之,於是因淇水之自 衛注河也,順飾其水以應古洚已而不自以為安,則 又以館陶屯氏河當之。酈道元闢淇貝不用,而主屯 河之說。其言曰:「《地理志》絳水發源屯河,及至信都,復 見絳名。河之過洚,當應此矣。」是說也,酈實無以得絳 水之真,遂牽合以信其說。然考《地理志》,首受屯河而 末流入漳者,自名張甲河,元非絳也。雖中間跡道頗 嘗穿絡枯絳,而《漢志》本無絳水之名,則酈之更易他 水為「絳」,以應古語,其與鄭氏之誤曾無以異也。至於 大陸,尤為散漫。《地理志》「鉅鹿郡鉅鹿縣北有大陸澤。」 後世率祖此以為《經》之大陸。然漢鉅鹿縣,唐邢州之 平鄉縣地也,今河既不經邢,又其地反在枯、絳上流, 則與《經》之先過洚而後至大陸者不同,殆又不可據 之以為《經》証。雖孔穎達輩極為詳博,而不能究求其 當,則亦以世遠,載籍斷闕,無所據以極其詳密焉爾。 今去古日益遠,禹跡之在名山大川者,其稱謂位置 轉徙益多,而臣乃欲究極其變,以發明《經》文本旨,實 所不量。然考古談經正業,儒者之職,若人人畏之不 言,則古典何賴?故卒究之。

大河論二

以臣愚見,周定王時,河徙故瀆,至漢元光,又改向頓 丘東南流,則漢河既非禹河,而世儒乃欲即漢河而 求禹河所經,曰「此當為《洚水》,此當為大陸」,如鄭氏、酈 氏可謂博洽,而洚水屯河之類,皆追末失本,不足以 得古事之真,他人何望哉?臣為此故先與之辨別漢 河、禹河所據之地、所奠之方,然後即其位置,以案求 禹河所歷,則夫洚水大陸或有所宿矣。遷、固二子,同 言禹、釃二渠,其一北行乘高者,明載《禹貢》道河本語, 知其正為禹河矣。而餘之一渠乃皆不言。何向、孟康、 酈道元輩相因皆以漯川命之,且謂在漢、魏之世不 枯而流者是為漯川,其空涸無水者是為王莽河,漯 川者亦非頓丘改流正逕,特以漯在禹時嘗分河為 派,又與漢河偶皆在王莽河之南,遂舉漢河附之漯 川,以傅合遷固之謂「二渠皆禹力所釃者」爾。至究其 確實,乃自漢河而非禹跡也。其在北而枯,俗名王莽 河者,概之漢河其地並北而高,即遷、固同詞,以為禹 懼平地不勝河悍,而載之高地,過洚大陸以行者也。 此其位置,近似禹河,「而世久難明,臣亦未敢據以易 言也。」於是參以歷代地說,而究求孟、酈二子之所言, 審其不妄,乃敢主執益堅。《地理志》魏郡鄴縣有故大 河,在東北,入于海。既曰故河,則非班固時見行之河 矣;命之曰大而能直達于海,則非分枝小河矣。桑欽 敘河,自戚城以至大陸,悉以大河故瀆為目,而孟康、 酈道元止以王莽空河當之。合二古河者之源委以 言,雖瀆空無流,其灌注首尾難以審考。然大略自魏 郡以至大陸,粗有跡道可尋,而又大陸一名,正是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