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1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畝,餘流入河。

寒谷澗,在州南一百里。南入于河。

雷澤在州西南首陽山下,即舜所漁處。其水南流入 河。

蒲津橋在州西門外,橫跨黃河,即唐明皇所製浮橋 也。

按《解州志》,「黃河在州之芮城縣南二十里,自蒲州經 縣境,東注平陸縣界。又自平陸縣南三里東流五十 里,至砥柱三門集津,達于垣曲縣。」

按《芮城縣志》,「黃河在縣南二十里,自蒲州南下至潼 關,東折過縣境,入平陸,經砥柱達孟津。」

按《平陸縣志》,黃河在縣南門外,又東北過古焦國側, 水勢激湍。《水經注》曰:「河水湧起,方數十丈,有物居水 中。父老云:銅翁仲所投處。」又云:「石虎載經,于此沉沒。 二物並存,水所以湧。」

聖人澗在縣東二十里。其源至馬跑泉湧出,瀠洄旋 遶,南入于河。

盤南澗在縣東十里。源出中條山,由石槽溝南下至 盤南澗,有澆灌之利,入于河。

三門山,在縣東五十里黃河中。

砥柱峰在縣南三門山東黃河中流。

沙澗在縣東二十里。源出中條山東南谷,至沙澗入 河,頗為民利。

按《垣曲縣志》:「黃河在縣東南里許,河九曲,此為一曲。 上自龍門,下抵孟津,狂瀾有聲,水面浮泥。元至正十 一年,河清于此。」

亳清河在縣郭南數武。源出橫嶺山下,由關店河順 流而東,經郭南入黃河。

按《沁水縣志》,梅溪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梅峪溝經縣 城北,曲折南流,與杏溪水合,並至鄭莊村入河。 按《河南通志》:「黃河自潼關界流入閿鄉縣境,經靈寶、 陝州、澠池、新安、洛陽、孟津、鞏縣入開封界,東至虞城 縣,下達山東。」

按《閿鄉縣志》,「湖水在廢湖城西門外,源出秦山,迤邐 瀠洄,北入于河。」

郎水在縣西二十里盤豆鎮,自棗鄉峪北入于河。 按《靈寶縣志》,菑水在縣東二十里。《水經》:「菑水出常豕, 經曲沃村,西北流入河。」

按《陝州志》:「黃河自潼關流入陝境,自西繞北至于砥 柱,東入澠池界。」

公主河在州東北四十里三門山之左。唐開元中,鑿 河通漕,以避三門之險,流百丈許,復入河。

馬家河在州東二十里。水源自棃山,流入于河。 橐水,在州城南。一名「永定澗」,源出橐山,水漫流南入 河。

譙水在州南三里許。源出自常永山谷,西流入河。 七里澗在州西南七里,今名石橋溝,北流入河。 盤澗水在州西二十五里,源出秦山,北流入河。 按《澠池縣志》:「黃河在縣治西北,自南而北,復折而東, 流入新安界。」

澗水在縣治北二十里,東流經新安,至洛入河。 金陵澗在縣治北九十里。出桓王山下,北流入河。 五龍潭在縣治北四十里鏊山後,西流入河。

按《新安縣志》,「黃河在縣北六十里,經荊子山青要山 之北,東注孟津。」

匡口渡在縣北六十里黃河南岸,為河之南北濟渡 處。居民以木柴石炭為業。明正德間,設廳一所,營房 十二間,官軍駐防。今廢。至嘉靖二十二年,都御史富 平李宗樞建。城垣南北兩門俱題其額曰:「地限狂瀾。」 一名狂口渡。

按《孟津縣志》:「黃河經新安縣鹽倉店,入縣界一百二 十里,東流於鞏,水漲則橫決民田,水落則泥沙壅岸 河,為中州患。」此其稱首云。

清河在舊縣之南,濱河地下,積水成池,東入於河。 「橫水」出洛陽新安界西南二溝中,分流三里始相合, 至縣北五里入于河。

將臺在黃河之濱。周武王大會諸侯于孟津,誓師于 此。

盟津即「孟津。」周武王盟諸侯于此。

按《懷慶府志》:黃河南逕濟源、孟溫、武陟四縣,故道由 武陟東邸閣鎮東北流,故《水經注》曰:「又東北過武德 縣東,沁水注之。」自宋熙寧間,大河南徙,沁水遂過武 德而南矣。

按《濟源縣志》:黃河在縣南四十里,自山西垣曲縣逕 本縣流入孟津界。元世祖中統三年,張文謙薦郭守 敬習水利,巧思絕人。世祖召見,面陳水利六事,其一 云:「黃河自孟州西開引少分一渠,經由新舊孟州中 間,順河古岸,下至溫縣南入大河,其間亦可灌田二 千餘頃。」

按《孟縣志》:「黃河在縣南二十里,自孟津下流入鞏縣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