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1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冶湖坂水在縣西二十里,源自關家溝,西北至坂南 入于河。

隰澗水今謂之「洪澗」,在縣西四十里,南入于河。 「瀧水」,源出濟源縣,至河汊合湨水,南流至孟縣入于 河。

按《溫縣志》,黃河在縣南,舊離城二十餘里,地儘宜麥。 今河徙而北,近城僅里許一帶村落,陷為澤國。 沇河在縣西二十五里,即濟水也。今與湨水分流,至 坨塢村入于河。

按《武陟縣志》,「黃河在縣南十五里,由龍門歷孟津,經 本縣境,納沁水而東入于海。」

沁河源出沁州,流至本縣城北,由東而南,入于黃河。 其性善變,往由詹家店東入黃河,後徙由本店西南 入黃河,去縣四十餘里。明萬曆十八年水漲,由南賈 直入黃河,去縣僅數里。

按《鞏縣志》:洛汭在縣北,洛水入河之處,清濁異流,亦 名什谷。《禹貢》「東過洛汭」,即此。

按《汜水縣志》:黃河舊薄大伾,激廣武一河,全在汜境。 《禹貢》「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即此。今河北徙,過牛口而 南,直抵五龍塢,踰敖倉,歷四十五里而達河陰矣。 洛河發源於秦家嶺,過成皋東至滿家溝入黃河。 按《河陰縣志》:黃河距縣北十七里許,舊循李林等一 瀉而東,南岸有灘地千頃,蓋河民舊業也。今直抵敖 山腳「下,決吼如雷,南岸良田盡淪河北。」

按《滎澤縣志》:「黃河舊在縣治北十里,今南侵偪近縣 城,數決數治。」

按《原武縣志》,黃河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東北流入陽 武縣界。其地昔有黑陽山,黃河經其下,峰巒并峙,煙 霧時興,今沒於河矣。

按《陽武縣志》:「黃河舊在邑北,唐宋以來,遷徙無常。洎 明嘉靖間,始徙縣南,去城僅十五里,兩岸皆本縣境, 每逢霖雨暴漲,自砥柱三門而下,勢如從天而降,室 廬田地,歲遭渰沒。」

按《延津縣志》:「黃河故道,在縣北二十八里。明天順間, 崩湍奔浪,咽地沉天,遷往封丘縣于家店,大水渰沒 本縣地土,闔境盡為沙鹼。今黃河故道,飛沙盡填,竟 為平地。」

按《封丘縣志》,「黃河在縣南三十里,河南北岸相去十 里,水色赤,水土相半,故名黃河。」在唐虞夏商時,繞封 丘以北,厥後自盟津溢為滎水。明洪武初,河決原武, 經開封北封丘南入淮,為今之河道,而北道遂絕。後 徙開封南朱仙鎮。及弘治二年,乃復徙封丘縣南。吞 沁河,溢流為二,一自于家店經蘭陽、歸德至徐邳入 于淮。一自荊隆口黃陵岡,東經曹、濮,入張秋運河。自 古迄今,其滔騰遷變若此,而談者輒曰復故道,孰為 故道也?按伊、洛、瀍、澗至鞏,悉入于河。河出圖,洛出《書》, 蓋靈氣所浮,㵾󠄀陰陽祕洩之藪也。晉成公《綏賦》云:「覽 百川之弘壯兮,莫尚美于黃河。」蓋言河冠百川,為中 原巨浸也。然合崑崙以南,千流萬派,歸于一河。至汴 北,勢益洶湧湍悍,而孟津以下諸水,皆入于河。且土 性疏薄,岸善崩衝,決潰泐石,翹足而待。前代至今,蓋 屢潰屢塞焉。

按《開封府志》:「黃河源出崑崙西南二千里星宿海北 流塞外,由山西境而南,至潼關,入河南境,至氾水入 開封府境,歷河陰、滎澤、鄭州、原武、陽武、中牟、祥符、封 丘、陳留、蘭陽、儀封,至考城,入歸德府境。宋太平興國 十年,河決滎澤,始南徙,奪汴水之道以注于淮。金明 昌五年,河決新鄉,由太康逕陳州至潁州。元末,又自」 通許分一支,自陳州商水入南頓,混潁水東流入淮 水。明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經汴城東南,至陳州 城西,東南逕項城入淮。永樂九年,濬入故道。正統十 三年,又決滎陽,經陳州、項城入淮。弘治間,又北徙。崇 禎十六年,河決入渦河。今復故道。

按《陳留縣志》:「黃河在縣北五十里,該管黃河二里,南 堤十八里,西起祥符縣解家堂,東止蘭陽縣高家堂。 自黃河南徙老岸,頂衝孟家埠口潰決。管河道徐必 達命于堤南築縷水月堤五百丈,復築遙堤一千二 百丈,方保無虞。後知縣張重潤又于北岸濬引河一 道,黃流折于新河,可免南岸衝決之患。」

尚陽店埠口。

高家埠口:

郝家埠口。

孟家埠口俱黃河南岸。

貫臺埠口黃河北岸。

黃河故道在縣南二十里。洪武初,自汴西杏花營分 流,經縣南半坡店,蜒蜿而南,由斗牆集東北達于通 許。今淤。

按《蘭陽縣志》:「黃道變遷不一,非禹之故道久矣。元至 正十一年,修賈魯河故道,在縣治北四十里。明洪武 二十四年,河分為二,經開封府城北五里,又南行。其 故道今淤在縣北二十里。舊傳遇水漲時,舟楫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