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1 (1700-1725).djvu/91

此页尚未校对

方困,願以歲月為之』。」

《李迪傳》:「肅之字公儀,迪弟子也。以迪蔭,監大名府軍 資庫。大河溢,府檄修冠氏隄,工就弗擾。民悅之,請為 宰。」

《神宗本紀》:熙寧元年夏六月「己亥,河決棗強縣。秋七 月壬午,以恩、冀州河決,賜水死家緡錢及下戶粟。」 《河渠志》:「熙寧元年六月,河溢恩州烏欄堤,又決冀州 棗強埽,北注瀛。七月,又溢瀛州樂壽埽。帝憂之,顧問 近臣司馬光等。都水監丞李立之請于恩、冀、深、瀛等 州創生堤三百六十七里以禦河。而河北都轉運司 言,『當用夫八萬三千餘人,役一月成,今方災傷,願徐 之』。」都水監丞宋昌言謂:「今二股河門變移,請迎河」 進約簽入河身,以紓四州水患。遂與屯田都監、內侍 程昉獻議,開二股以導東流。於是都水監奏:「慶曆八 年商胡北流,于今二十餘年,自澶州下至乾寧軍,創 堤千有餘里,公私勞擾。近歲冀州而下,河道梗澀,致 上下埽岸屢危。今棗強抹岸,衝奪故道,雖創新堤,終 非久計。願相六塔舊口并二股河,導使東流,徐塞北 流。」而提舉河渠王亞等謂:「黃御河帶北行入獨流東 砦,經乾寧軍、滄州等八砦邊界,直入大海。其近海口 闊六七百步,深八九丈;三女砦以西,闊三四百步,深 五六丈。其勢愈深,其流愈猛,天所以限契丹。議者欲 再開二股,漸閉北流,此乃未嘗睹黃河在界河內東 流之利也。」十一月,詔翰林學士司馬光、入內內侍省 副都知張茂則乘傳相度四州生堤,回日兼視六、塔 二股利害。二年正月,光入對,請如宋昌言策,于二股 之西,置上約擗水令東,俟東流漸深、北流淤淺,即塞 北流,放出御河、胡盧河,下紓恩、冀、深、瀛以西之患。初, 商胡決河自魏之北,至恩、冀、乾寧入于海,是謂北流。 嘉祐八年,河流派于魏之第六埽,遂為二股,自魏恩 東至于德、滄,入于海,是謂東流。時議者多不同,李立 之力主生堤,帝不聽,卒用昌言說,置上約。三月,光奏: 「治河當因地形水勢,若彊用人力,引使就高,橫立隄 防,則逆激旁潰,不惟無成,仍敗舊績。臣慮官吏見東 流已及四分,急于見功,遽塞北流。而不知二股分流, 十里之內,相去尚近,地勢復東高西下。若河流併東, 一遇盛漲,水勢西合入北流,則東流遂絕。或于滄、德 堤埽未成之處,決溢橫流,雖除西路之患,而害及東 路,非策也。宜專護上約及二股堤岸。若今歲東流止 添二分,則此去河勢自東,近者二三年,遠者四五年。 候及八分以上,河流衝刷已闊,滄德堤埽已固,自然 北流日減,可以閉塞,兩路俱無害矣。」會北京留守韓 琦言:「今年兵夫數少,而金堤兩埽修上下約甚急,深 進馬頭,欲奪大河。緣二股及嫩灘舊闊千一百步,是 以可容漲水,今截去八百步有餘,則將束大河于二 百餘步之間。下流既壅,上流蹙遏湍怒,又無兵夫修 護堤岸,其衝決必矣。況自德至滄,皆二股下流,既無 堤防,必侵民田。設若河門束狹,不能容納漲水,上、下 約隨流而脫,則二股與北流為一,其患愈大。又恩、深 州所創生堤,其東則大河西來,其西則西山諸水東 注,腹背受水,兩難捍禦。望選近臣速至河所,與在外 官合議。」帝在經筵,以琦奏諭光,命同茂則再往。四月, 光與張鞏、李立之、宋昌言、張問、呂大防、程昉行視上 約及方鋸牙濟河,集議于下約。光等奏:「二股河、上約 並在灘上,不礙河行,但所進方鋸牙已深,致北流河 門稍狹,乞減折二十步,令近後仍作娥眉埽裹護。其 滄、德界有古遙堤,當加葺治。所修二股,本欲疏導河 水東去,生堤本欲捍禦河水西來,相為表裏,未可偏 廢。」帝因謂二府曰:「韓琦頗疑修二股。」趙抃曰:「人多以 六塔為戒。」王安石曰:「異議者皆不考事實故也。」帝又 問程昉、宋昌言「同修二股,如何?」安石以為可治。帝曰: 「欲作簽河,甚善。」安石曰:「誠然。若及時作之,往往河可 東北流,可閉。」因言:「李立之所築生堤,去河遠者至八 九十里,本計以禦漫水,而不可禦河南之向著,臣恐 漫水亦不可禦也。」帝以為然。五月丙寅,乃詔立之乘 驛赴闕議之。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 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 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七月,二股河通快,北流稍 自閉。戊子,張鞏奏:「上約累經泛漲,并下約各已無虞, 東流勢漸順快,宜塞北流,除恩、冀、深、瀛、永靜、乾寧等 州軍水患。又使御河、胡盧河下流各還故道,則漕運 無壅遏,郵傳無滯留,塘泊無淺淤。復于邊防大計,不 失南北之限,歲減費不可勝數,亦使流移歸復,實無 窮之利。且黃河所至,古今未嘗無患,較利害輕重而 取舍之可也。惟是東流南北隄防未立,閉口修堤,工 費甚夥,所當預備。望選習知河事者與臣等講求,具 圖以聞。」乃復詔光、茂則及都水監官、河北轉運使同 相度閉塞北流利害,有所不同,各以議上。八月己亥, 光入辭,言:「鞏等欲塞二股河北流,臣恐勞費未易。或 幸而可塞,則東流淺狹,隄防未全,必致決溢,是移恩、 冀、深、瀛之患于滄、德等州也。不若俟三二年,東流益